鼻中隔弯曲是指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等引起鼻腔功能障碍的鼻部疾病,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因素、外伤、鼻息肉等鼻腔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有鼻塞、鼻出血、头痛等,诊断方法包括前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鼻窦CT检查,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无症状或症状轻可保守治疗,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则需手术治疗,儿童手术需谨慎。
一、鼻中隔弯曲的定义
鼻中隔弯曲是指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有突起,从而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的一种鼻部疾病。鼻中隔由骨、软骨和黏膜组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鼻骨、鼻中隔软骨发育不均衡,或者受到外伤等因素影响,就可能导致鼻中隔弯曲。
二、鼻中隔弯曲的常见病因
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时期,鼻中隔的骨和软骨发育不均衡,可造成鼻中隔弯曲,这种情况从出生时就可能存在,但可能在青少年时期甚至成年后才逐渐表现出症状,不同性别都可能发生,男性和女性在先天性鼻中隔弯曲的发病概率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有关。
外伤:多发生在儿童期,由于儿童的鼻部骨骼相对较软,头部受伤后容易引起鼻中隔骨折及鼻中隔软骨脱位,若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就可能导致鼻中隔弯曲。例如,运动时的撞击、车祸等外伤情况都可能导致鼻部外伤进而引发鼻中隔弯曲。
鼻息肉等鼻腔占位性病变:鼻腔内的巨大鼻息肉等占位性病变可挤压鼻中隔,导致鼻中隔向对侧弯曲。这种情况在有鼻息肉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长期存在的鼻息肉会持续对鼻中隔产生压力,从而引起弯曲。
三、鼻中隔弯曲的临床表现
鼻塞:是鼻中隔弯曲最常见的症状。单侧弯曲者常表现为单侧鼻塞,双侧弯曲者可表现为双侧鼻塞。鼻塞的严重程度与鼻中隔弯曲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例如,鼻中隔向一侧明显偏曲时,该侧鼻腔狭窄,通气不畅,长期鼻塞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不佳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长期鼻塞可能会影响面部发育,导致腺样体面容等问题。
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凸面或棘、嵴处,因为此处黏膜较薄,受到气流和鼻腔分泌物的刺激较多,容易发生糜烂、破溃而出血。鼻出血的量一般不多,偶尔也可出现较大量的出血。例如,患者用力擤鼻时,可能会导致凸面处的黏膜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出现鼻出血症状,但儿童鼻出血相对更容易因挖鼻等不良习惯诱发,而成年人可能因外伤等因素更易导致鼻出血。
头痛:鼻中隔弯曲的凸面压迫同侧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头痛一般表现为单侧头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颞部、额部等。例如,鼻中隔向右侧弯曲较明显时,可能会引起右侧颞部或额部的头痛,头痛症状在患者低头、用力、咳嗽等情况下可能会加重。
四、鼻中隔弯曲的诊断方法
前鼻镜检查:通过前鼻镜可以观察到鼻中隔的形态,是否有偏曲、棘突或嵴突等情况。但前鼻镜检查只能看到鼻中隔的部分情况,对于一些较为隐蔽的弯曲可能观察不全面。
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可以更清晰、全面地观察鼻中隔的全貌,能发现前鼻镜检查不易发现的鼻中隔小的偏曲、黏膜糜烂等情况。鼻内镜检查可以多角度、近距离地观察鼻腔内部结构,对于诊断鼻中隔弯曲具有重要价值。
鼻窦CT检查:鼻窦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鼻中隔与周围骨质的关系,明确鼻中隔弯曲的程度、部位以及是否合并有鼻窦病变等情况。例如,可以通过鼻窦CT测量鼻中隔偏曲的角度、距离等指标,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鼻中隔弯曲的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鼻中隔弯曲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例如,使用鼻腔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保持鼻腔黏膜湿润,减少鼻腔分泌物对鼻中隔黏膜的刺激。对于因过敏因素导致鼻塞等症状加重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等,但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鼻中隔弯曲的问题。
手术治疗:如果鼻中隔弯曲引起明显的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或者影响鼻窦引流,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矫正鼻中隔偏曲,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方法包括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手术适用于各年龄层,但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谨慎考虑,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措施,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才考虑手术。对于成年人,若鼻中隔弯曲症状明显影响生活,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