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痹症是中医病名,涵盖多种与关节、肌肉、骨骼相关疾病,外邪侵袭和正气不足是病因病机,有关节和全身症状,诊断需结合多方面,预防要避免外邪侵袭、增强体质,调护包括生活、饮食、心理等方面,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防治。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
风邪为主:风性善行数变,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侵袭人体,可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游走性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部分患者可出现四肢小关节游走性疼痛。
寒邪为主:寒性凝滞,易使气血阻滞不通,导致关节疼痛较剧烈,且疼痛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像骨关节炎患者遇寒冷天气时关节疼痛会明显加重。
湿邪为主:湿性重浊黏滞,湿邪致病常表现为肢体关节沉重、酸痛,活动不利,病程缠绵难愈,比如一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会出现腰部沉重、活动不灵活的症状。
热邪为主:热邪侵袭人体,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如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期,部分患者会有关节的红、肿、热、痛表现。
正气不足: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是风湿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年老体衰者,气血渐虚,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易受外邪侵袭;长期劳累、久病耗伤正气者,也容易导致风湿之邪乘虚而入,引发病症。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肝肾亏虚,相对更易患上风湿痹症相关疾病。
临床表现
关节症状:
疼痛:不同类型的风湿痹症疼痛特点有所差异,前文已提及风、寒、湿、热邪导致的疼痛特点不同。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多为双手小关节对称性疼痛;骨关节炎常见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表现为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
肿胀:关节周围组织肿胀,可因炎症反应导致,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多是由于滑膜炎症、渗出增多引起。
屈伸不利: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晚期可出现脊柱强直,导致弯腰、转身等活动困难。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例如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会有低热、疲倦、体重下降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中医诊断风湿痹症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发病季节、环境等因素。现代医学则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HLA-B27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进行综合诊断。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一定的临床标准,包括关节肿胀、疼痛的部位和时间等,同时结合实验室类风湿因子阳性等结果。
鉴别诊断:需与痛风性关节炎鉴别,痛风性关节炎多有高尿酸血症病史,急性发作时关节疼痛剧烈,呈刀割样,局部红肿明显,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还需与反应性关节炎鉴别,反应性关节炎常继发于感染之后,有前驱感染史,如肠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等,且相关的病原体检查可呈阳性。
预防与调护
预防:
避免外邪侵袭: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居处潮湿等,尤其是在寒冷、阴雨季节,要做好关节的保暖防潮措施。例如在雨季时,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使用除湿设备等。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增强机体的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但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锻炼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老年人则应选择较为柔和的运动方式。
调护:
生活调护:患病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在关节疼痛缓解期可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保持关节的活动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的患者,要注意关节的制动,减少活动。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祛风除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山药、丝瓜等。例如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的作用,可煮粥食用。
心理调护:风湿痹症病程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多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风湿痹症的发生、发展和调护中各有特点,临床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防治。例如老年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更容易受到风湿痹症相关因素的影响,在调护中除了常规的生活、饮食等调护外,还需注重补钙等措施来预防骨质疏松相关问题;对于有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要注意避免关节长期处于不良姿势,预防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