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发,90%含钙且草酸钙结石常见。病因有代谢异常(尿液中晶体物质排出量增加、尿pH改变)和局部因素(尿路梗阻、感染)。临床表现有肾区疼痛、肾绞痛、血尿、恶心呕吐、尿路感染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CT)和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预防需饮水(每天2000-3000ml以上)、调整饮食结构(依结石类型限相应食物)、治疗相关疾病。
一、定义
肾结石是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在肾脏的异常聚积所致,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多发生于青壮年,左右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90%含有钙,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
二、病因
1.代谢异常
尿液中钙、草酸或尿酸排出量增加:例如某些疾病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血钙升高,进而尿钙排出增多;长期高嘌呤饮食会使尿酸排出增加,易形成尿酸结石。不同年龄人群代谢情况不同,青壮年代谢相对旺盛,若存在上述代谢异常因素,更易引发肾结石。
尿pH改变: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尿中形成,磷酸镁铵结石和磷酸钙结石在碱性尿中形成。比如尿酸结石患者尿液pH常低于5.5,磷酸镁铵结石患者尿液pH多高于7.2。
2.局部因素
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使晶体物质容易沉积,从而形成结石。不同年龄阶段尿路梗阻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导致梗阻,成年人可能因尿路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感染:感染可使尿液中的细菌、坏死组织等成为结石的核心,促使结石形成。例如变形杆菌等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尿pH升高,促进磷酸镁铵和磷酸钙结石形成。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肾区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较大的结石在肾盂或肾盏内压迫、摩擦或引起积水,可导致腰部酸胀不适。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肾绞痛:较小的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刺激输尿管平滑肌,引起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疼痛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股内侧等部位,男性还可能放射至阴囊或睾丸,女性则放射至大阴唇附近。疼痛发作时患者常辗转不安,难以忍受。
2.血尿
多数患者有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见肉眼血尿。血尿的产生是由于结石移动时损伤肾盂、输尿管黏膜所致。
3.恶心、呕吐:当结石引起尿路梗阻时,可导致输尿管痉挛,同时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4.尿路感染症状: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肾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能初步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等。超声检查无辐射,对各个年龄段人群均适用,儿童也可安全进行。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和静脉尿路造影(IVU)。腹部平片可显示90%以上的含钙结石,但对于尿酸结石等X线透光结石可能显示不清;静脉尿路造影不仅能显示结石的部位,还可了解肾脏的功能、尿路形态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儿童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
CT检查:对于X线透光的结石,CT检查可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肾脏、输尿管等部位的情况,是诊断肾结石的重要方法之一。
2.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若合并感染,尿中可出现细菌及白细胞增多。通过尿液分析还可初步判断结石的可能类型,如尿酸结石患者尿尿酸升高,草酸钙结石患者尿草酸升高。
五、预防
1.饮水
增加饮水量可以降低尿中形成结石物质的浓度,减少晶体沉积。一般建议每天饮水2000-3000ml以上,使尿量保持在2000-2500ml/d。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水量,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尿液浓缩。
2.饮食
调整饮食结构:
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浓茶、可可、巧克力、坚果等;
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浓汤等,宜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含钙结石患者应适当限制钙的摄入,但并非完全禁止,可适量摄入低钙食物,同时减少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3.治疗相关疾病
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要积极治疗,避免因疾病导致尿液中晶体物质排出异常。不同年龄患者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儿童患相关疾病时更要谨慎选择治疗方式,遵循儿科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