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感染引起,起病有急缓,症状多样,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相应表现,影像学有纹理增粗等,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预后较好但特殊人群预后差;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所致,起病急,高热等症状明显,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相应变化,影像学有大片浸润影等,以用敏感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可治愈但部分高龄等患者预后不理想且可能有并发症。
一、病因方面
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病毒类型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呼吸道,进而引发肺部炎症。
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性肺炎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比如老年人、儿童或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病毒性肺炎:起病相对较急或较缓,症状多样,部分患者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有少数患者体温较高。咳嗽症状较为常见,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仅有轻微咳嗽、乏力等表现;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婴幼儿、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呼吸困难可能较为明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细菌性肺炎:往往起病较急,高热较为常见,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寒战。咳嗽咳痰是常见症状,痰液可呈脓性,如黄色、绿色脓痰等。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等症状,在咳嗽或深呼吸时胸痛加剧。病情严重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细菌性肺炎时可能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病毒性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相对升高。例如,在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中,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性肺炎: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升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比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有的还可见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病原学检查
病毒性肺炎: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等方法明确病毒类型。例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核酸,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为病毒性肺炎以及具体的病毒种类。
细菌性肺炎:可通过痰涂片、痰培养等方法查找细菌。痰涂片检查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细菌,痰培养可明确具体的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依据。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病毒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粗,可能有小片状浸润影等表现。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在婴幼儿中常见,胸部X线可显示两肺可见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细菌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出现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肺叶或肺段分布。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X线胸片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五、治疗方面
病毒性肺炎: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可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时机和适应证等。在对症支持方面,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
细菌性肺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在选用抗生素时要参考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同时也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品种和剂量。
六、预后方面
病毒性肺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可以康复。但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特殊群体,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细菌性肺炎:经过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然而,对于一些高龄、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预后可能不理想,也可能出现脓胸、肺脓肿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