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是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阻塞肺动脉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呼吸循环支持、抗凝、溶栓等治疗,还可采取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相应预防措施,特殊人群预防需谨慎。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急性肺栓塞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急性肺栓塞的风险增加,男性与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病。
2.生活方式: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人群,如术后患者、长期静坐的人,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肥胖也是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易诱发血栓。
3.病史:有静脉血栓病史者复发风险高;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或肿瘤压迫血管影响血流,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肺栓塞;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异常、心房壁运动异常等情况易使血液瘀滞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后,脱落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肺动脉系统,造成肺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程度可有所不同,轻者仅感气短,重者可出现明显呼吸困难。
2.胸痛:可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胸膜炎性胸痛多与呼吸有关,心绞痛样疼痛则是因为血栓阻塞后,局部肺组织缺血等原因引起。
3.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较少见。
4.晕厥:部分患者可出现晕厥,可能是由于肺栓塞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引起。
(二)体征
1.呼吸系统体征:可闻及呼吸音减弱或伴有干湿啰音,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膜摩擦音。
2.循环系统体征: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急性肺栓塞时,血浆D-二聚体升高,但其特异性不高,很多其他疾病也可导致其升高,如炎症、肿瘤、创伤等。若D-二聚体正常,基本可除外急性肺栓塞。
2.血气分析:常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
(二)影像学检查
1.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急性肺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能明确栓塞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2.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筛选手段,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接近正常,即“不匹配”现象。
3.超声心动图:在提示右心负荷过重、发现右心血栓等方面有一定价值,有助于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对于怀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防止血栓进一步脱落。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若患者有低氧血症,可给予吸氧纠正;对于出现休克等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需积极进行循环支持治疗,维持血压等。
(三)抗凝治疗
是急性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常用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和新血栓形成,促进机体自身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四)溶栓治疗
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即存在右心功能不全且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改善肺循环和右心功能。
(五)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等,可考虑介入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六、预防措施
(一)一般人群预防
1.对于长期卧床的人群,如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活动,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避免长时间静坐,如长途旅行时应定时起身活动下肢。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
(二)高危人群预防
对于有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心力衰竭等高危人群,可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同时也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栓相关指标等。特殊人群如孕妇等,由于其生理状态特殊,预防时需更加谨慎,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因为孕妇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抗凝药物的使用需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