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后天性因素如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腹腔或盆腔病变;还有其他因素如神经源性膀胱、妊娠等,不同病因导致尿路梗阻,使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
一、先天性因素
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肌层发育异常,导致管腔狭窄,尿液从肾盂排入输尿管受阻,进而引起肾积水。这种狭窄可能是先天性的肌层结构异常,使得输尿管蠕动功能障碍,影响尿液的正常输送。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患儿在胚胎早期输尿管芽与生后肾组织的连接发育异常,导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从而引发肾积水。
2.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
胎儿时期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发育异常可引起肾积水。正常情况下,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有抗反流机制,保证尿液从输尿管流向膀胱而不反流。如果该部位发育异常,如瓣膜、息肉等结构,会阻碍尿液从输尿管进入膀胱,导致肾盂内尿液积聚,引发肾积水。这种异常在儿童肾积水病因中也占一定比例,可能与胚胎时期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组织分化异常有关。
3.重复肾输尿管畸形
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其中上肾部的输尿管可能存在迂曲、狭窄等情况,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引起肾积水。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由于胚胎发育时中肾管分支异常所致,上肾部的输尿管在走行过程中可能受到周围组织的压迫或自身结构异常,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进而引发肾积水。
二、后天性因素
1.泌尿系统结石
当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形成时,可导致尿路梗阻。结石会堵塞输尿管,使尿液排出受阻,上方的肾盂就会积水。例如,肾结石可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当卡在输尿管某个部位时,会阻碍尿液通过,引起肾积水。不同成分的结石,如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都可能导致这种梗阻情况。在成年人中,泌尿系统结石是导致肾积水的常见后天性原因之一,其发病与个体的代谢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如长期饮水少、摄入高钙或高嘌呤食物等。
2.泌尿系统肿瘤
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的肿瘤都可能引起肾积水。例如,肾盂癌可导致肾盂内出现占位性病变,堵塞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使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输尿管肿瘤可阻塞输尿管腔,引起上方肾盂积水;膀胱肿瘤如果生长在输尿管开口附近,可压迫输尿管开口,导致尿液引流不畅,进而引起肾积水。肿瘤的生长会占据尿路空间,破坏正常的尿路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肾积水,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如长期的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可能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3.泌尿系统感染
长期的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输尿管狭窄等病变。例如,慢性肾盂肾炎可引起肾盂和肾盏的瘢痕形成,进而导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引起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会导致尿路组织的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可使组织发生纤维化等改变,影响尿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肾积水。儿童如果反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也可能因为炎症导致尿路结构异常而出现肾积水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感染以预防肾积水的进一步发展。
4.腹腔或盆腔的病变
腹腔或盆腔的肿瘤、肿大的淋巴结等病变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尿路梗阻,引起肾积水。例如,腹膜后肿瘤可压迫输尿管,使其管腔狭窄或闭塞,影响尿液的正常通过;盆腔的子宫肌瘤等病变如果压迫输尿管,也会导致肾积水。这种情况在一些患有腹腔或盆腔疾病的患者中较为常见,病变组织的压迫是导致尿路梗阻的外在因素,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变情况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三、其他因素
1.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尿道的功能障碍。例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导致膀胱排尿功能异常,尿液不能完全排空,进而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引起肾积水。这种情况中,神经系统的病变影响了对膀胱和尿道的神经调控,使得尿液的正常排泄受到阻碍,肾积水的发生与神经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有关。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需要关注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肾积水进一步加重。
2.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输尿管,尤其是右侧输尿管,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引起肾积水。这是一种生理性的情况,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可能会加重,但一般在分娩后,压迫解除,肾积水可逐渐缓解。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是导致肾积水的原因之一,孕妇需要注意监测肾脏功能,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