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肺栓塞,可从早期活动与运动、避免血液高凝状态、药物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及时治疗基础疾病等方面入手。术后患者及健康人群应早期活动,饮食要注意,保证饮水,高危人群需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或采取机械预防,患有心房颤动、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者要积极治疗控制。
一、早期活动与运动
1.对于术后患者:
一般腹部手术患者在病情允许下,术后6-8小时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例如,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进行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每小时进行5-10分钟,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肺栓塞的风险。这是因为长期卧床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几率,而早期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如因脑卒中卧床者,家属应协助其定时翻身、变换体位,每2小时左右一次,同时活动四肢,每天进行数次肢体的被动屈伸运动,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预防肺栓塞。
2.对于健康人群:
日常应保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60-100米),每次30分钟左右,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运动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减少血液在静脉内瘀滞的可能。
二、避免血液高凝状态
1.饮食方面: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证维生素K、维生素C等的充足供应。例如,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蔬菜,以及柑橘类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维护血管健康;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调节。同时,控制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高糖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等成分升高,导致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
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均衡,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豆类等,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可保持在25-30克左右,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2.补液与饮水: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尤其是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如长途飞机、汽车)时,定时饮水,每小时至少饮用100-200毫升,可稀释血液,促进尿液排出,减少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长时间静坐使身体处于相对脱水状态,血液浓缩,容易形成血栓。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需限制饮水的患者,如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液,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血液高凝。心功能不全患者补液过多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过少则可能导致血液浓缩,需根据具体病情调整。
三、药物预防(针对高危人群)
1.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
如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根据风险评估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是常用药物之一,一般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皮下注射,能有效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但使用低分子肝素时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尤其是老年人凝血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密切监测。
对于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可采用机械预防措施,如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间歇性充气压迫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
2.对于长期卧床的高危患者:
如脊髓损伤患者,除了加强护理活动外,也可考虑使用低剂量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但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其控制在合适范围(如2-3),以达到预防血栓又避免过度出血的目的。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静脉血流缓慢,血栓风险极高,抗凝药物使用需谨慎调整剂量。
四、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1.对于患有心房颤动患者:
需积极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心室率,同时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抗凝方案,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可选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抗凝治疗能减少心房内血栓形成,降低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风险。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协调,易形成心房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
对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出血风险,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或相关药物浓度。
2.对于恶性肿瘤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本身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需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同时积极治疗肿瘤,改善患者一般状况,因为肿瘤患者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且活动相对减少,易发生血栓。例如,对于肺癌患者,在进行放化疗期间,定期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给予抗凝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