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分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类,多由感染等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耳部检查等诊断,经控制感染等治疗,多数可治愈,不及时治可转慢性;外耳湿疹是外耳皮肤湿疹,病变在外耳道等,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等致病因,有不同阶段表现,通过耳部检查等诊断,经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治疗,多数预后好但易复发,二者在多方面有不同,需鉴别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外耳湿疹:是发生在外耳的皮肤湿疹,病变主要在外耳道,可蔓延至耳廓及其周围皮肤。
二、病因
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炎症;游泳时污水进入中耳、擤鼻不当等也可诱发。婴幼儿由于咽鼓管短、宽、直,呈水平位,更易患中耳炎。
外耳湿疹: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是主要病因,常见过敏原如食物(牛奶、鱼虾等)、药物(抗生素等)、接触物(化妆品、染发剂、化纤织物等);外耳道局部感染、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等也可能诱发外耳湿疹。
三、临床表现
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初期可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小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耳痛剧烈,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听力减退及耳鸣,穿孔前听力减退较明显,穿孔流脓后听力有所改善;耳流脓,初始为脓血样,以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有所不同;耳痛,一般为轻微耳痛;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小儿患者可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外耳湿疹:
急性湿疹:耳部瘙痒剧烈,伴灼热感,局部皮肤红肿,有散在或密集的小丘疹、水疱,水疱破溃后可流出黄色水样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结痂。
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红肿、渗出减轻,仍有剧烈瘙痒,皮肤暗红色,小丘疹、水疱减少,有鳞屑和结痂。
慢性湿疹: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表现为外耳道皮肤增厚、粗糙、皲裂、脱屑、结痂,瘙痒时轻时重,病程较长。
四、检查方法
中耳炎:
耳部检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充血、穿孔,早期穿孔较小,可见闪烁搏动的亮点,脓液流出后鼓膜穿孔处可见脓液搏动;分泌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内陷、色泽淡黄或琥珀色,有时可见液平面。
听力检查:分泌性中耳炎传导性听力下降,纯音听阈测试示气导听阈升高,骨导听阈正常;声导抗测试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呈平坦型(B型)或负压型(C型)。
血常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外耳湿疹:
耳部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等多种形态的皮损,根据病程不同表现各异。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查找过敏原,有助于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
五、治疗原则
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控制感染,通常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通畅引流,鼓膜穿孔前可用1%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再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小儿患者用药需考虑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分泌性中耳炎: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可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清除中耳积液,可采用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等。
外耳湿疹:
一般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停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物品;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急性湿疹渗出较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渗出减少后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局部涂抹;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慢性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局部涂抹。
六、预后
中耳炎: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转为慢性中耳炎,影响听力。小儿患者如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语言发育等。
外耳湿疹:避免接触过敏原后,经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易复发。慢性外耳湿疹可能会导致外耳道皮肤增厚等,但一般不影响听力等重要功能。
总之,中耳炎和外耳湿疹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