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引起,感染因素有病毒和细菌,非感染因素包括物理、化学、过敏因素,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诱因、预防感染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支气管黏膜发生的急性炎症,通常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常见的有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急性支气管炎,例如在冬春季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可导致儿童出现咳嗽、喘息等急性支气管炎症状。
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成年人若过度劳累、受凉等导致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该病,比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能引起较为明显的咳嗽、咳痰症状。
2.非感染因素
物理因素: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的吸入,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引发急性炎症。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患急性支气管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化学因素:误吸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等,会直接损伤支气管黏膜,导致急性炎症发生。
过敏因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后可引起支气管的过敏反应,出现咳嗽等急性支气管炎表现,例如春季花粉过敏时,部分人会出现咳嗽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咳嗽:初期为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儿童咳嗽可能相对较频繁,且由于不会有效咳痰,可能表现为咳嗽伴有痰不易排出的情况。成年人咳嗽症状轻重不一,部分人咳嗽较为剧烈。
咳痰:可咳出白色黏液痰或黄色脓痰。如果是细菌感染,痰液多为黄色脓痰;病毒感染时,多为白色黏液痰。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儿童发热相对较为常见,一般为低热,但也有少数儿童可能出现高热。还可能伴有乏力、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2.体征
早期可无明显阳性体征,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闻及双肺呼吸音增粗,有时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湿啰音可随咳嗽而改变部位或消失。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如是否有受凉、接触过敏原、感染等诱因,有无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及症状持续时间等。
2.体格检查: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等情况初步判断病情。
3.辅助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需要根据其年龄特点来判断结果是否异常,例如婴儿白细胞正常范围与年长儿有所不同。
胸部X线或CT检查:多数患者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少数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儿童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这对于身体恢复很重要,尤其是儿童,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机体抵抗力的恢复。
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利于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儿童多饮水可以防止痰液黏稠不易排出。
避免诱因:远离刺激性气体、过敏原等诱因,例如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
2.对症治疗
止咳:对于干咳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但儿童要谨慎使用止咳药,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咳嗽,如多喝温水等。成年人可根据情况选用右美沙芬等止咳药。
祛痰:痰液较多时,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儿童可选用适合儿童剂型的祛痰药物。
退热: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的患者可使用退热药物,儿童退热要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退热制剂,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并且要注意按照儿童体重等情况合理使用,避免过量。
六、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儿童可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户外活动、儿童体操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2.避免诱因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避免受凉。
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体质者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减少空气污染接触:在污染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室内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3.预防感染
避免交叉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病毒感染,减少患急性支气管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