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因血管壁或功能、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致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发病机制涉血管血小板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大小不等瘀点瘀斑等全身症状相对轻实验室血常规等有相应异常影像学无特殊;淋巴瘤起源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涉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等临床表现有多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等全身B症状等实验室有病理活检等特殊人群各有需考虑的情况如儿童紫癜要观察肾受累等儿童淋巴瘤表现不典型老年紫癜需排查基础疾病老年淋巴瘤考虑耐受性等女性紫癜关注经期出血女性淋巴瘤治疗考虑内分泌影响。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紫癜是因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等导致血液渗出血管外形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因素(如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因素(如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等;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异常、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如EB病毒等感染)等相关,主要是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中异常克隆增殖形成肿瘤性病变。
二、临床表现区别
(一)紫癜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主要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可呈紫红色,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四肢远端、臀部等部位,严重时可融合成片。部分患者可能伴牙龈出血、鼻出血等黏膜出血表现。不同类型紫癜表现有差异,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皮肤瘀点瘀斑外,血小板计数通常降低;过敏性紫癜除皮肤表现外,可能伴关节肿痛、腹痛、血尿等(与血管炎累及不同部位有关)。
2.全身表现: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若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血小板减少时可能有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无肿瘤性疾病的消耗性表现如持续消瘦、发热(非感染性)等。
(二)淋巴瘤临床表现
1.淋巴结表现:多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可累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淋巴结质地较硬,早期可活动,后期可能融合固定。
2.全身表现:常有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盗汗、消瘦(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等B症状,还可能有乏力、瘙痒等非特异性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等。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一)紫癜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过敏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多正常;其他类型紫癜可能有相应血常规异常,如血管性紫癜可能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凝血功能可能有异常等。
2.凝血功能检查:若为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紫癜,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可能延长;血管性紫癜凝血功能多正常。
3.自身抗体检查: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存在抗血小板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
(二)淋巴瘤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血小板计数异常等,部分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
2.肿瘤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等可能升高,且与淋巴瘤的分期、预后等相关。
3.病理活检: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通过淋巴结或淋巴组织活检可发现异常的淋巴瘤细胞,如霍奇金淋巴瘤可见Reed-Sternberg细胞等特异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见相应类型的异常淋巴细胞克隆增殖。
四、影像学检查差异
(一)紫癜影像学检查
一般无特殊影像学异常表现,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无需依赖影像学来明确诊断。
(二)淋巴瘤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肝脾肿大等,有助于初步评估病情。
2.CT/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深部淋巴结肿大情况、纵隔、腹腔等部位的淋巴结及脏器受累情况,对于淋巴瘤的分期、治疗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可发现隐匿部位的肿瘤病灶。
五、特殊人群考虑
(一)儿童人群
紫癜在儿童中可见过敏性紫癜等类型,儿童过敏性紫癜需注意观察是否有腹痛、血尿等肾受累表现,及时干预;淋巴瘤在儿童中也可发生,儿童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警惕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及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且儿童在治疗淋巴瘤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二)老年人群
老年紫癜患者需排查是否有基础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等,如老年人常见的肝病、肾病等可能引起紫癜;老年淋巴瘤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
(三)女性人群
女性紫癜患者若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关注经期出血情况;女性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如化疗可能导致闭经等,需在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相关可能出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