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慢阻肺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戒烟以降低发病风险、避免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及定期健康检查,通过这些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发病风险等。
一、戒烟
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有效的措施。无论吸烟史多长、年龄多大,戒烟都能显著改善肺功能的下降趋势,降低慢阻肺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经患有慢阻肺的患者,戒烟可以延缓病情进展。
二、避免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
职业人群: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粉尘、化学烟雾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应严格按照职业防护要求,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具,如防尘口罩等,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对呼吸道的损伤,降低慢阻肺发生风险。例如在矿山开采、化工生产等行业工作的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
普通人群: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有严重空气污染、化学烟雾的环境中,如新装修且通风不良、存在大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室内环境等,减少有害因素对呼吸道的刺激。
三、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
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流通,定期通风换气。使用清洁能源做饭,如使用天然气、电等,减少煤炭、木材等传统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对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已患有慢阻肺前期病变的人群,更要注重室内空气质量的维护,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辅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室外环境: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如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必须外出时,佩戴具有防护雾霾功能的口罩。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在雾霾天更应注意防护,因为他们的呼吸道对外界污染物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室外空气污染的影响而诱发呼吸道疾病,进而增加慢阻肺的发病风险。
四、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从而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的人群等高危人群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病毒感染容易诱发慢阻肺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导致病情恶化,而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感染也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对于年龄≥65岁的慢阻肺患者,或者年龄<65岁但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吸烟者等高危因素的慢阻肺患者,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降低肺炎球菌感染的风险,进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频率。
五、加强体育锻炼
适宜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呼吸操等。呼吸操可以专门锻炼呼吸肌功能,增强肺活量,提高呼吸道的防御能力。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或慢跑,坚持长期锻炼。对于老年人来说,散步是比较安全且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功能;年轻人可以选择慢跑等强度稍大的运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运动频率与强度:每周坚持3-5次运动,运动强度以稍微感到呼吸加快、身体微微发热但不影响正常交流为宜。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而导致呼吸道过度疲劳或受伤。
六、合理饮食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呼吸道黏膜,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菠菜、西兰花等。对于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更好地对抗疾病。例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牛奶和鸡蛋来补充蛋白质,每天吃足够的蔬菜和水果来获取维生素。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肥胖会增加呼吸肌的负担,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增加慢阻肺的发病风险。对于体重超重的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例如计算自身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将其控制在18.5-23.9之间较为适宜。
七、定期健康检查
高危人群筛查:对于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有职业性粉尘暴露、有慢阻肺家族史等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重要指标,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功能的异常改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且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更应重视定期肺功能检查。
早期干预:一旦通过肺功能检查发现有早期慢阻肺的迹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戒烟、避免有害因素暴露、进行康复训练等,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