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的发生与局部因素(如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腔及鼻窦慢性疾病、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鼻腔用药不当)、全身因素(如全身性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温度湿度变化)、职业及生活习惯因素(如职业因素、生活习惯)相关,各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影响鼻黏膜引发慢性鼻炎,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影响程度有别。
一、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
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若患者体质较弱或治疗不规范,如未足疗程用药等,炎症可能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鼻炎。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演变为慢性鼻炎,且儿童鼻腔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炎症影响可能更持久。
2.鼻腔及鼻窦慢性疾病
慢性鼻窦炎时,鼻窦内长期存在的炎症刺激鼻腔黏膜,可导致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状态。例如,鼻窦的脓性分泌物不断刺激鼻腔,使得鼻黏膜充血、肿胀,纤毛功能障碍等,进而引发慢性鼻炎。成年人若本身有鼻窦炎病史,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慢性鼻炎发生风险增加;而儿童鼻窦发育尚未成熟,鼻窦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可能波及鼻腔导致慢性鼻炎。
3.鼻腔解剖结构异常
如鼻中隔偏曲,偏曲的鼻中隔会影响鼻腔通气,使鼻腔一侧气流不畅,局部黏膜长期受到刺激,易发生炎症。这种结构异常在各年龄段均可存在,成年人因外伤等原因导致鼻中隔偏曲后,若未及时处理,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鼻炎;儿童若存在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也可能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引发慢性炎症。
4.鼻腔用药不当
长期使用鼻用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引起药物性鼻炎,这是一种慢性鼻炎。因为血管收缩剂会导致鼻黏膜血管收缩后反跳性扩张,长期使用还会影响鼻黏膜的纤毛功能和正常结构,使得鼻黏膜炎症持续存在。成年人若因感冒等自行长期滥用此类药物易出现此情况;儿童由于鼻腔用药需更加谨慎,若家长误用此类药物给儿童,更易引发药物性鼻炎等问题。
二、全身因素
1.全身性慢性疾病
贫血、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影响鼻黏膜的营养和功能。例如,贫血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鼻黏膜缺氧,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且不易恢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低下,鼻腔黏膜容易反复感染,且感染后炎症不易消退,从而引发慢性鼻炎。成年人中患有此类慢性疾病者慢性鼻炎发生风险较高;儿童若本身有基础慢性疾病,如先天性贫血等,也可能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几率。
2.营养不良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A缺乏会使鼻黏膜上皮组织鳞状化生,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鼻黏膜胶原蛋白的合成,导致鼻黏膜抵抗力下降。在儿童时期,若存在营养不良,维生素摄入不足,更易引发慢性鼻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需求相对较高。
3.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鼻黏膜可能出现水肿等炎症表现。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变化较大,也可能影响鼻黏膜状态,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几率。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明显,鼻黏膜容易出现充血、肿胀等炎症反应,从而引发慢性鼻炎。
三、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
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中,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化学烟雾等,可直接刺激鼻黏膜,引起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生活的人群,慢性鼻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由于呼吸频率相对较快,单位时间内吸入空气量相对较多,受空气污染的影响可能更显著。
2.温度、湿度变化
突然的温度变化或长期处于干燥、寒冷或炎热、潮湿的环境中,都可能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功能紊乱,引发慢性鼻炎。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鼻黏膜受到冷热交替刺激,容易出现炎症;而在干燥的环境中,鼻黏膜水分流失过快,黏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炎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面对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时,适应能力不同,儿童相对更易受环境变化影响而发生慢性鼻炎。
四、职业及生活习惯因素
1.职业因素
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如矿工、油漆工等,鼻黏膜长期受到有害物质刺激,易患慢性鼻炎。这类职业人群在工作过程中,鼻腔不断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导致鼻黏膜炎症持续存在。
2.生活习惯
吸烟会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受到抑制,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风险。过度饮酒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导致鼻黏膜抵抗力下降。成年人中吸烟者、饮酒无度者慢性鼻炎发生几率较高;儿童虽然吸烟饮酒较少,但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也会受到烟雾刺激,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