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方面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30-50岁女性,对称性多关节受累,有晨僵等;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累及负重关节,晨僵短;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常见,有急性发作表现。实验室检查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等可异常,骨关节炎多正常,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等有特征。影像学检查里,不同疾病X线、CT、MRI表现各有特点。
一、临床表现鉴别
1.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人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女性多见,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女性体内激素等因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易诱发。
关节表现:多呈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常见累及手、腕、足等小关节,早期表现为关节晨僵,持续时间多大于1小时,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如晚期可出现掌指关节尺侧偏斜、天鹅颈样或纽扣花样畸形等。
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2.骨关节炎
发病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关节退变、劳损等有关,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磨损,长期劳累加重关节损伤。
关节表现:主要累及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也可累及手指远端指间关节等,晨僵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疼痛与活动相关,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晚期可有关节肿大、畸形,但畸形程度一般较类风湿性关节炎轻,可出现Heberden结节(手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的骨性增生结节)等特征性表现。
全身表现: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有消瘦等与关节功能受限相关的表现。
3.痛风性关节炎
发病人群: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有关,男性尿酸代谢相对女性更易出现紊乱,饮酒、高嘌呤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诱发。
关节表现:急性发作时多突然起病,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关节红、肿、热、痛明显,疼痛剧烈,类似刀割样,发作常较突然,有夜间痛醒现象,慢性期可在关节周围及耳郭等部位出现痛风石。
全身表现:可伴有高尿酸血症,部分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鉴别
1.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尤其是类风湿因子IgM型阳性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高特异性,约70%-8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需注意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低滴度阳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骨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
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一般为阴性。
2.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较高,尤其是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较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骨关节炎:抗CCP抗体多为阴性。
痛风性关节炎:抗CCP抗体一般为阴性。
3.血尿酸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尿酸一般正常。
骨关节炎:血尿酸正常。
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升高,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正常,因为急性发作时身体应激反应可能暂时影响尿酸代谢,需多次检测。
4.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
类风湿性关节炎:ESR常增快,CRP常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疾病活动时ESR和CRP升高明显。
骨关节炎:ESR和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ESR可增快,CRP可升高,缓解期可恢复正常。
三、影像学检查鉴别
1.X线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关节面骨质侵蚀,晚期关节间隙消失,关节畸形。
骨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晚期可有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及骨赘形成等。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慢性期可见关节软骨下囊性变,周围可见骨质破坏,可见痛风石沉积处的骨质缺损。
2.CT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更清晰显示关节骨质侵蚀、破坏情况,尤其是对小关节的骨质改变显示较X线更敏感。
骨关节炎:可更清楚显示关节骨质增生、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性变等情况。
痛风性关节炎:有助于发现早期痛风石及骨质破坏情况,尤其是对一些复杂部位的病变显示更清晰。
3.MRI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即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骨髓水肿等情况,对关节软骨破坏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骨关节炎:可显示关节软骨的破坏、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等情况,对关节内部结构的显示优于X线和CT。
痛风性关节炎: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下的病变,如骨髓水肿、滑膜炎症等,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