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与前列腺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尿道炎发病于尿道,有尿道刺激症状和分泌物等表现,检查有分泌物涂片及培养等,治疗依类型用相应抗生素等;前列腺炎发病于前列腺,不同类型表现不同,检查有前列腺液、尿常规等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依类型有不同方式,特殊人群患病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尿道炎:是尿道黏膜的炎症,主要发病部位为尿道。可分为淋菌性尿道炎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等,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生活活跃的青、中年人群是高发群体,不良的性生活习惯、不注意尿道卫生等是常见诱因。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遭受病原体入侵或因非感染性因素而引发的炎症反应,发病部位为前列腺。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无症状性前列腺炎等。成年男性多见,50岁以下成年男性患病率较高,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酗酒、频繁憋尿等)、性生活不规律等是常见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尿道炎
尿道刺激症状:常见尿频、尿急、尿痛,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或疼痛感。例如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初期尿道口会有灼热、瘙痒感,随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尿道还会排出脓性分泌物。
尿道分泌物:淋菌性尿道炎多有较多黄色脓性分泌物;非淋菌性尿道炎分泌物量较少,多为稀薄的白色黏液。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尿道炎分泌物特点有差异,但都与炎症刺激尿道黏膜分泌有关。
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起病急骤,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还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灼热感,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下腹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疲劳等)。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症状为骨盆区域疼痛,可发生在会阴部、阴茎、肛周部、尿道、下腹部或腰骶部等部位,有排尿异常表现,如排尿犹豫、尿线间断、尿后滴沥等,还可能伴有性功能障碍等;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则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前列腺相关检查时发现异常。
三、检查方法
尿道炎
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淋菌性尿道炎可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非淋菌性尿道炎涂片可见中性粒细胞,细胞内少见或无革兰阴性双球菌。
病原体培养:通过培养尿道分泌物可明确具体病原体,如培养出淋病奈瑟菌则为淋菌性尿道炎,培养出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则为非淋菌性尿道炎。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检查: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呈阳性;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大于10个,细菌培养阳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高,细菌培养阴性,但可见大量炎性细胞。
尿常规及尿沉渣检查:前列腺炎患者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微异常,尿沉渣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可了解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对鉴别前列腺炎类型及排除其他前列腺疾病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原则
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一般选用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性伴侣也需同时检查和治疗,以防交叉感染。
非淋菌性尿道炎: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同样需要避免性生活,性伴侣也要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
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需静脉应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等,同时要卧床休息、大量饮水,以缓解症状,若有尿潴留可进行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复杂,多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常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同时可配合前列腺按摩、热疗等辅助治疗方法。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主要是缓解症状,可采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也可配合植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戒酒、规律性生活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尿道炎或前列腺炎极为罕见,若有类似泌尿系统不适症状,多考虑其他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等,需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老年男性若患有前列腺炎,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充分考虑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老年尿道炎患者也需注意药物选择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