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核素诊断主要通过V/Q显像,原理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气体和颗粒分别进行通气、灌注显像,正常匹配,肺栓塞时灌注缺损、通气正常呈“不匹配”。分级有高度、中度、低度可能及正常或接近正常,各有表现及意义。优势是无创、可多部位成像;局限性是受肺部基础疾病影响、对小肺栓塞敏感性有限、有放射性辐射问题。
一、肺栓塞核素诊断方法及原理
肺栓塞核素诊断主要包括肺通气/灌注(V/Q)显像,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气体或颗粒分别进行通气和灌注显像。通过将放射性惰性气体(如99mTc-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吸入进行通气显像,观察气道内放射性分布情况;而灌注显像则是将放射性颗粒(如99mTc-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mTc-MAA)经静脉注入,颗粒随血流均匀地嵌顿在肺毛细血管床内,利用显像仪器探测肺部放射性分布,从而判断肺灌注情况。正常情况下,通气与灌注显像匹配,若存在肺栓塞,会出现肺灌注显像的缺损区,而通气显像正常,呈现“不匹配”的典型表现。
二、肺栓塞核素诊断的分级及意义
1.高度可能
表现:肺灌注显像可见两个或两个以上肺段灌注缺损,且通气显像正常或接近正常。这种“不匹配”的表现高度提示肺栓塞。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肺栓塞导致相应肺段的血流中断,而通气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因为通气主要是通过气道进行,气道本身未被堵塞。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人群中,只要存在肺栓塞的病理基础,都可能出现这种高度可能的V/Q显像表现。例如,有长期卧床、骨折、手术史等易栓因素的患者,若出现上述V/Q显像表现,高度怀疑肺栓塞。
2.中度可能
表现:肺灌注显像存在1个肺段的灌注缺损,或者灌注缺损与通气显像的不匹配表现不典型。其意义在于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肺栓塞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相关病史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特殊状态下,也可能因易栓因素而出现中度可能的V/Q表现;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其肺部基础病变可能干扰V/Q显像的解读,需要仔细区分是基础肺部疾病还是肺栓塞导致的表现。
3.低度可能
表现:V/Q显像表现为通气与灌注匹配的缺损,或者灌注缺损范围较小且不具有典型的肺栓塞“不匹配”特征。低度可能提示肺栓塞的可能性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D-二聚体等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如长期久坐但无其他易栓因素的人群,可能出现低度可能的V/Q表现,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4.正常或接近正常
表现:V/Q显像通气和灌注均正常或仅有轻微不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这提示肺栓塞的可能性极小,但也不能绝对排除,因为一些小的肺栓塞可能在早期V/Q显像上表现不明显。对于有肺栓塞疑似症状但V/Q显像正常的人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CT肺动脉造影(CTPA)等进一步明确诊断。在特殊人群中,如儿童肺栓塞,若V/Q显像正常,也需要结合其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来排除或确诊肺栓塞。
三、核素诊断肺栓塞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无创性:核素诊断方法无需进行有创的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的创伤小,尤其适合一些不能耐受有创检查的患者,如老年人、体质较弱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例如,对于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核素V/Q显像可以在相对无创的情况下提供肺灌注和通气的信息。
可多部位成像: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肺部的灌注和通气情况,全面了解肺部的血流分布和气道通气状态,有助于准确判断肺栓塞的部位和范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核素显像获取肺部的功能信息。
2.局限性
受肺部基础疾病影响:当患者存在严重的肺部基础疾病时,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等,会干扰V/Q显像的解读,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例如,COPD患者本身存在肺部通气和灌注的异常,可能使核素显像中出现类似肺栓塞的“不匹配”表现,但实际上并非肺栓塞。在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中,需要更加谨慎地分析核素显像结果,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对小肺栓塞敏感性有限:对于一些小的肺栓塞,核素V/Q显像可能无法检测到,容易出现漏诊情况。特别是在儿童肺栓塞中,由于儿童的肺血管结构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小的肺栓塞更难通过核素显像发现,需要结合其他更敏感的检查手段。
放射性辐射问题:虽然核素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但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仍需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孕妇应尽量避免核素检查,儿童在进行核素检查时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