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方面有不同特点。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急性加重期有相应体征,辅助检查有X线及呼吸功能检查等,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分急缓期,预防主要是避免有害因素等;慢阻肺是气流受限且不可逆、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有慢性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表现,肺功能检查是金标准,诊断关键是持续气流受限,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治疗不同,预防包括避免暴露、疫苗接种等特殊人群关注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其发病机制涉及肺部对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除了吸烟等环境因素外,还与个体的基因易感性有关,如α-抗胰蛋白酶缺乏等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长期吸烟人群,男性相对更易受影响,与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暴露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慢支: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一般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咳嗽一般为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早期多无异常体征,病情进展可出现肺气肿体征。
慢阻肺:慢性咳嗽、咳痰常先于气流受限许多年存在,但不是所有具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都会发展为慢阻肺。典型症状是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患者可伴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症状。体征早期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等。急性加重期可在肺底部闻及湿啰音等。
辅助检查
慢支: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呼吸功能检查早期无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
慢阻肺: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主要指标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FVC)<70%,表明存在持续气流受限。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膈低平,两肺透亮度增加等。
胸部CT检查:比X线检查更敏感,可清楚显示肺野结构,有助于鉴别其他肺部疾病。
诊断标准
慢支: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后,可作出诊断。
慢阻肺: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是诊断慢阻肺的关键。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
治疗与预防
慢支:
急性加重期治疗: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镇咳、祛痰,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溴己新等;平喘,有气喘者可选用氨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
缓解期治疗: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慢阻肺:
稳定期治疗:戒烟,是预防慢阻肺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措施。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
急性加重期治疗: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支气管扩张剂、低流量吸氧、抗生素治疗等。
预防:
慢支:主要是避免吸烟及接触有害粉尘、气体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等呼吸道感染。
慢阻肺:除了避免吸烟和有害环境暴露外,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如α-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应加强监测,早期干预。另外,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虽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有相关基础疾病或暴露于有害环境时需特别关注),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筛查,儿童如有呼吸道相关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