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葡萄膜炎需进行多方面评估,包括详细采集现病史(如眼部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和既往史,进行视力、眼压等眼部检查,血常规、自身抗体等实验室检查以及眼部超声、OCT等影像学检查,充分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情表现和诊断的影响以确保准确诊断。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询问患者眼部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如是否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葡萄膜炎的患者,眼部症状可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需要详细了解眼部症状的具体情况。例如,视力下降的程度是逐渐发生还是突然出现,眼痛是持续还是间断等。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症状,如是否有面部红斑(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发热等。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症状与眼部表现相关联。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女性患者更为常见,不同年龄阶段的症状表现特点不同,在采集病史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既往史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如果患者有明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那么伴发葡萄膜炎的可能性增加。同时,了解既往是否有其他眼部疾病史,以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在日光下暴露的人群,需要考虑日光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而影响葡萄膜炎的发生,在病史采集中要充分询问相关生活方式因素。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采用标准视力表进行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视力下降程度能反映葡萄膜炎对眼部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年龄的患者,视力检查的方法和正常标准有所不同,儿童需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视力检查方法,如儿童视力表等。
2.眼压测量
常用压陷式眼压计、压平式眼压计等测量眼压。眼压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眼压的正常范围有差异,例如儿童的正常眼压范围与成人不同,在测量眼压时要考虑年龄因素。
3.眼前节检查
使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前房、虹膜、瞳孔等。观察是否有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闪辉、前房细胞、虹膜粘连、瞳孔变形等。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在眼前节表现上有一定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葡萄膜炎也有其特征性表现,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直观发现这些改变。
4.眼底检查
借助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检查眼底情况,观察视网膜、视盘、血管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葡萄膜炎可能累及眼底,如出现视网膜血管炎、视盘水肿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眼底结构特点不同,儿童的眼底血管等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在检查时要注意观察这些差异。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伴有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差异,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辅助评估患者的全身炎症状态等情况。
2.自身抗体检测
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ANA阳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常见,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的特异性。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可能有差异,在检测时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女性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等情况需要在诊断中考虑。
3.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ESR增快和CRP升高常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时,ESR和CRP通常会升高,而葡萄膜炎的活动也可能与炎症反应相关。在不同年龄患者中,ESR和CRP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ESR和CRP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年龄调整参考值来判断是否异常。
四、影像学检查
1.眼部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可用于观察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等情况。对于眼前节结构不清或眼底情况难以直接观察的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病变。不同年龄患者的眼部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的眼部结构在超声下的显示与成人不同,检查时要注意。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可清晰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黄斑区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评估葡萄膜炎导致的视网膜水肿、黄斑病变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在OCT下的表现不同,儿童的视网膜OCT表现需要与成人正常表现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来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葡萄膜炎。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情表现和诊断的影响,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