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感染的抗生素类药物,根据病原菌选择不同类型抗生素且需考虑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药情况;镇咳祛痰药物中祛痰药如氨溴索可改善痰液情况,镇咳药需谨慎使用;平喘药物有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分别有不同作用及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有吸入用和口服用,使用时需注意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用药各有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需谨慎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蓄积,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用药需权衡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一、控制感染药物
1.抗生素类药物: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若有细菌感染证据,可使用抗生素。如存在革兰阳性菌感染倾向,可选用青霉素类药物,其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若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它能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细菌DNA复制。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病史者,需根据感染的可能病原菌及肝肾功能等情况谨慎选择抗生素,因为不同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受年龄、基础疾病等影响,比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某些经肾排泄的抗生素需调整剂量。
二、镇咳祛痰药物
1.祛痰药:常用的有氨溴索,它可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对于有吸烟史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祛痰治疗有助于改善气道通畅程度,因为吸烟会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祛痰药能针对性地缓解这一情况。
2.镇咳药:一般不常规使用镇咳药,但剧烈干咳影响休息时可适当选用。如右美沙芬,它为中枢性镇咳药,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镇咳作用。不过,对于有痰液的患者,使用镇咳药可能会导致痰液滞留,加重气道阻塞,所以需谨慎,尤其对于老年患者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且痰多的情况,更要权衡利弊。
三、平喘药物
1.β受体激动剂:短效的如沙丁胺醇,可选择性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缓解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伴有的支气管痉挛。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其气道反应性可能增高,β受体激动剂能快速缓解痉挛,改善通气。长效的如沙美特罗,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用于需要长期控制症状的患者,但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心悸等不良反应,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密切观察。
2.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兴奋呼吸中枢等。但氨茶碱的治疗窗较窄,血药浓度过高易引起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心律失常等,在老年患者或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中更需关注血药浓度监测,因为这些患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3.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气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黏液分泌。对于长期吸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存在慢性炎症,抗胆碱能药物可从多个环节改善气道功能。
四、糖皮质激素
1.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反复急性加重、肺功能明显下降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等。吸入制剂可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口腔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口腔卫生维护也很重要,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
2.口服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急性加重期病情较重的患者,如泼尼松等。口服糖皮质激素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如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等,所以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格外谨慎,使用时需评估风险收益比,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补充钙剂、监测血糖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支气管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湿度等。避免使用成人常用的强效镇咳药等,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差,使用不当易导致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影响血糖控制,使用某些抗生素时可能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所以在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时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
3.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女性使用药物需特别谨慎,多数药物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以在选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哺乳期女性用药也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