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咳嗽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与气道持续炎症反应等有关,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等,靠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超8周且胸透无异常者,发病机制复杂,不同病因表现不同,诊断需详问病史、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治疗针对不同病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的持续炎症反应有关,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因素可诱发。例如,长期吸烟会使气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受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气道净化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引发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增生肥大,分泌亢进等病理改变,进而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的咳嗽。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病因,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不同病因的发病机制不同,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是由于气道高反应性,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后,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引起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则是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咳嗽。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多在急性发作时出现。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肺功能减退,症状可能相对更重,且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男性患者由于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相对较高。
慢性咳嗽: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咳嗽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引起的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运动、冷空气等刺激可诱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的慢性咳嗽常有鼻后滴流感,伴鼻塞、流涕、咽干等鼻部症状;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多有反酸、烧心等消化系统症状,咳嗽与进食有关,尤其在平卧时易加重;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慢性咳嗽表现为干咳,痰少,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慢性咳嗽以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较为常见,而老年人则可能更多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有关。
三、诊断方法区别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结合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表现。肺功能检查早期多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下降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的操作和结果判断需要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的肺功能检查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设备。
慢性咳嗽: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咳嗽的性质、时间、节律、诱发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鼻部、咽喉、肺部等部位。还需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检查以排除肺部器质性病变;肺功能检查评估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用于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24小时食管pH监测用于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鼻内镜检查用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诊断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要注意方法的适应性,例如小儿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需要谨慎操作,以确保安全。
四、治疗原则不同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治疗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同时给予止咳、祛痰、平喘等对症治疗。缓解期主要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诱发因素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需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耐受性,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调整剂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儿童则需要根据体重等因素合理使用药物。
慢性咳嗽:需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需要治疗鼻部疾病,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同时注意饮食,避免进食过饱、睡前进食等;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的适用性和安全性,例如孕妇患有慢性咳嗽时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