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膝关节炎是痛风累及膝关节的病症,发病与尿酸盐结晶沉积及炎症反应相关,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表现,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非药物方面需一般生活方式调整,含饮食、饮水、运动等,还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的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与疾病防治考量。
发病机制
尿酸盐结晶沉积: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正常情况下,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处于动态平衡。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当血尿酸浓度超过关节液中尿酸盐的饱和度时,尿酸盐结晶就会在膝关节等关节部位沉积。膝关节局部的温度、pH值等因素有利于尿酸盐结晶的析出,结晶刺激膝关节滑膜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尿酸盐结晶被膝关节滑膜等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后,巨噬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炎症因子会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到膝关节局部,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膝关节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急性炎症表现。慢性期时,尿酸盐结晶持续刺激会导致滑膜增生、软骨破坏等慢性病变。
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膝关节迅速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伴有明显的红肿、发热,皮肤温度升高,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往往难以触碰膝关节或行走。一般单侧膝关节受累较为常见,也有部分患者会双侧膝关节先后发病。
间歇期:急性发作后,症状可完全缓解,但仍有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在间歇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会逐渐出现膝关节的慢性病变。
慢性期:随着病情反复发作,膝关节会出现慢性疼痛、肿胀,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可触及膝关节周围的痛风石,痛风石破溃后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同时可能伴有膝关节软骨和骨质的破坏,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诊断依据
病史:患者可能有高尿酸血症病史,或有痛风急性发作的既往史,尤其是有其他关节痛风发作史的患者,需考虑痛风性膝关节炎的可能。
临床表现:膝关节急性发作的红肿热痛等典型症状,以及慢性期的相关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测定,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可升高,但部分患者在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关节液检查,抽取膝关节关节液进行检查,若发现尿酸盐结晶可确诊;血常规检查,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侵蚀等表现;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腔内的尿酸盐结晶;CT及MRI检查对早期诊断和评估关节病变程度有一定帮助。
治疗与预防(非药物相关方面)
一般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需要严格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鼓励多食用低嘌呤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例如,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饮食上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年轻患者也要注意避免不良的高嘌呤饮食习惯,老年患者更要通过饮食控制来减少尿酸生成。
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建议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尤其对于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充足的饮水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应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但要注意根据自身心脏、肾脏等功能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对于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避免剧烈的跑跳等加重膝关节负担的运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运动强度和方式,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要注意运动损伤;老年患者运动要以关节保护为主,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膝关节损伤加重病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痛风性膝关节炎极为罕见,若出现类似膝关节肿痛等表现,需详细询问病史,排查是否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其他病因。儿童期一般不首先考虑痛风,但如果有家族遗传因素等特殊情况,也要进行相关尿酸等检查排查。
孕妇:孕妇患痛风性膝关节炎时,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饮食控制等,尽量避免使用影响胎儿的药物。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权衡利弊,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膝关节本身可能存在退行性变,在生活方式调整时要更加注重关节的保护,运动方式的选择要更温和,饮食控制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营养需求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