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甲基黄嘌呤类)和糖皮质激素(吸入性和全身性);非药物治疗有氧疗、康复治疗(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选吸入药物且关注生长发育,老年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康复安全,妊娠期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并保证营养。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和慢阻肺的支气管痉挛症状。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起效迅速,可缓解急性发作症状;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作用持续时间长,可用于长期控制。
2.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并有减少痰液分泌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异丙托溴铵,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可用于缓解急性症状,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可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3.甲基黄嘌呤类:如氨茶碱,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心、利尿作用,但需要注意其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等,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
(二)糖皮质激素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和慢阻肺气道炎症的主要药物。通过吸入给药,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对于哮喘患者,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长期维持治疗,减少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对于慢阻肺患者,中重度患者可考虑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
2.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如口服泼尼松、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等。在病情控制后应逐渐减量至停用,长期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
二、非药物治疗
(一)氧疗
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慢阻肺哮喘病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一般建议每天吸氧时间不少于15小时,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对于伴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氧疗应遵循低流量持续吸氧原则,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二)康复治疗
1.呼吸训练
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时间的2-3倍,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改善通气功能。
腹式呼吸: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下陷,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通过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肺通气量。
2.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能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心肺功能,但应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例如,从每天短时间的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3.营养支持: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尤其是慢阻肺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能量消耗增加等原因。应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对于体重不足的患者,可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调整饮食质地,必要时给予营养补充剂或鼻饲营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慢阻肺哮喘病相对较少见,但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儿童应优先选择吸入性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全身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吸入剂时,要确保患儿正确掌握吸入方法,如使用储雾罐等辅助装置提高药物的吸入效率。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长期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高增长,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二)老年患者
老年慢阻肺哮喘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β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对于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时要警惕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应定期监测血糖、骨密度等指标。在康复治疗方面,老年患者运动能力相对较弱,运动训练应更加温和,如从床边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步行等运动,同时要注意环境安全,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
(三)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慢阻肺哮喘病患者的治疗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在妊娠期使用相对安全,可用于控制气道炎症。而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尽量避免使用,如必须使用则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在氧疗方面,要确保吸氧浓度适宜,避免高浓度吸氧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妊娠期患者的营养支持要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需求,饮食调整应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