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可通过孕前预防、孕期防治及特殊人群提示来应对。孕前需管理体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孕期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监测血糖、定期产检;高龄孕妇和有家族史孕妇需更谨慎管理。
一、孕前预防
1.体重管理
对于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kg/m2较为适宜。若BMI过高(≥24kg/m2),怀孕前通过健康饮食(如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和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游泳等)来减重,可降低妊娠糖尿病发生风险。因为超重或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
若BMI过低(<18.5kg/m2),则需要通过均衡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保证身体处于良好的营养状态,为怀孕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妊娠糖尿病风险,因为营养不均衡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
2.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调节。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几率,而过量饮酒可能损害肝脏等器官,影响代谢功能,这些都不利于孕期代谢稳定。
二、孕期防治
1.合理饮食
控制总热量:根据孕妇的孕周、体重、体力活动等情况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一般来说,孕早期热量需求与孕前相似,孕中期和孕晚期每日需适当增加热量摄入,但要避免过度进食。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例如孕中期每日总热量可在孕前基础上增加200~300千卡,孕晚期增加300~400千卡。
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避免精制谷物和高糖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般占总热量的50%~60%。例如,一顿主食可选择50~100克的全麦面条或馒头等。
蛋白质摄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供应,每日摄入量约为70~95克,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蛋白质有助于维持孕妇的身体组织修复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对稳定血糖也有一定帮助。
脂肪摄入:选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
少食多餐:将一天的食物分为5~6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例如,可在三餐之间增加两次小加餐,如一小把坚果或一个水果。
2.适度运动
孕期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一般建议孕妇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速度可控制在每分钟60~90米,每次20~30分钟,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也可选择孕妇瑜伽等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压的运动。运动时间可选择在饭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运动前要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对于有早产史、前置胎盘等特殊情况的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3.血糖监测
孕妇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一般建议孕妇每日监测空腹血糖1次,餐后2小时血糖1~2次。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4.4~6.7mmol/L。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情况,以便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
4.定期产检
孕妇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除了常规的产检项目外,还需关注血糖相关指标的检查。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检查来诊断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如果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医生会根据孕妇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三、特殊人群提示
1.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孕妇属于高龄孕妇,其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孕妇在孕前更要严格进行体重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孕前就应关注血糖情况。孕期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定期产检时要加强对血糖及胎儿情况的监测,因为高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后,胎儿出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如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等,所以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妊娠过程。
2.有妊娠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如果孕妇有家族成员患有妊娠糖尿病,那么她自身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升高。这类孕妇孕前就应开始关注体重和生活方式,孕期要更早地进行血糖监测,如在孕早期就开始监测血糖,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并进行干预。同时,在整个孕期都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管理,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因为有家族史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后,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需要更加积极地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