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头炎是龟头部因外伤、刺激或感染等致的炎症,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由细菌、真菌、滴虫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与局部刺激、包皮过长等有关。症状因类型而异,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有关。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卫生、注意性生活卫生、积极治基础病、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分类
龟头炎是指龟头部由外伤、刺激或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龟头炎常因细菌、真菌、滴虫等病原体感染所致;非感染性龟头炎多与局部刺激(如局部摩擦、避孕套过敏、清洁剂刺激等)、包皮过长导致包皮垢积聚等有关。
二、症状表现
感染性龟头炎:
细菌性龟头炎:患处多有红肿、糜烂,可伴有脓性分泌物,局部有疼痛、瘙痒感,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例如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龟头炎,局部红肿较为明显,分泌物呈黄色脓性。
真菌性龟头炎:龟头、包皮可见红斑,表面光滑,周边有少许脱屑,红斑边缘较清楚,急性发作时可有糜烂、渗液。常见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会感觉瘙痒明显。
滴虫性龟头炎:龟头起丘疹和红斑,逐渐扩大,边缘清楚,红斑上可见针头大小的小水疱,最后形成糜烂面。患者自觉瘙痒、疼痛。
非感染性龟头炎:局部有瘙痒、刺痛等不适,因局部刺激因素不同表现略有差异,如因避孕套过敏引起的龟头炎,会有局部红肿、皮疹等表现,脱离过敏原后症状可能逐渐缓解,但再次接触过敏原可能复发。
三、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
婴幼儿:多因包皮过长,包皮垢积聚刺激引起,婴幼儿自身卫生清洁不足时更易发生。
青壮年:性生活活跃,若不注意卫生或有不洁性行为,易感染病原体引发龟头炎;另外,包皮过长或包茎者,包皮内板分泌的皮脂不能正常排出,积聚形成包皮垢,长期刺激也易诱发龟头炎。
老年人:可能因局部血液循环较差等因素,加之部分可能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感染性龟头炎。
生活方式:
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包皮过长或包茎者,不经常清洗阴茎头和包皮,导致包皮垢堆积,长期刺激引起炎症。
不洁性行为:性伴侣患有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时,通过性生活可将病原体传染给男性,引发龟头炎。
局部刺激: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长时间摩擦龟头;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清洁剂清洗阴茎;频繁手淫等,都可能导致龟头受到刺激而引发炎症。
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龟头感染,且感染后不易痊愈,容易反复发作。
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抵抗力极低,更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引起龟头炎的病原体,且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难以控制。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龟头的外观,查看是否有红肿、红斑、糜烂、溃疡、分泌物等情况,同时检查包皮情况,了解包皮是否过长、有无包茎、包皮垢积聚等。
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对于感染性龟头炎,取分泌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或姬姆萨染色等,可查找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滴虫等。例如查找真菌时,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可确诊为真菌性龟头炎。
病原体培养:将分泌物进行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培养,可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种类,同时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等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刺激,每日用清水清洗阴茎头和包皮,若有包皮过长或包茎,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可考虑行包皮环切术,预防复发。
急性期应避免性生活,减少局部摩擦。
药物治疗:
感染性龟头炎:
细菌性龟头炎:根据病原菌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可选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时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
真菌性龟头炎:常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病情严重者可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滴虫性龟头炎:可选用甲硝唑等抗滴虫药物治疗。
非感染性龟头炎:主要是去除刺激因素,如因避孕套过敏引起的,应避免再次使用避孕套;因清洁剂刺激引起的,应避免使用该清洁剂,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六、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
每天用清水清洗阴茎,尤其是包皮过长或包茎者,要将包皮上翻清洗,清除包皮垢。
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减少局部摩擦和不舒适感。
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避免不洁性行为;若性伴侣有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应暂停性生活并及时治疗。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感染风险;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
定期体检:尤其是包皮过长或包茎者,定期检查阴茎局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