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病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代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有关,表现为小关节对称肿胀等,实验室检查有相关指标,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多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涵盖多种疾病,发病机制、表现、检查、治疗因疾病而异,不同人群患病需依个体情况调整诊疗策略。
一、定义与范畴
类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是其代表性疾病,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病理特征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感染等)可能参与发病。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涵盖的疾病谱非常广泛,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还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不同类型的风湿病发病年龄、性别倾向等各有差异,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10-40岁男性等。
二、发病机制
类风湿病: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等)产生,攻击关节滑膜,引发炎症反应。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逐渐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导致关节结构破坏。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携带某些基因(如HLA-DR4等)的个体更容易发病,环境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
风湿病:不同疾病发病机制各异。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是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基础上,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药物等)作用下,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导致多系统损害;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基因密切相关,免疫细胞活化、炎症介质释放等参与,导致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逐步发展为关节强直。
三、临床表现
类风湿病:典型表现为对称性的小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常见于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晨起时关节僵硬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畸形逐渐出现,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风湿病:不同疾病表现差异大。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僵硬,活动时可有摩擦感,好发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单个关节的剧烈疼痛、红肿,常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发作急骤,疼痛如刀割样,慢性期可出现痛风石;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皮肤(如面部蝶形红斑)、肾脏(蛋白尿、血尿等)、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神经系统(头痛、癫痫等)等多系统,表现多样。
四、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病:类风湿因子(RF)是常用指标,约7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感染等情况。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敏感性也逐渐被重视。此外,血常规可显示贫血,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常升高,反映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
风湿病:不同疾病有各自特异性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核抗体谱检查重要,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具有较高特异性;强直性脊柱炎HLA-B27阳性率较高,但并非所有阳性者都会发病,还需结合临床;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血尿酸升高,但无症状期可正常,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类风湿病:治疗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抑制病变进展,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期常采用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延缓病情进展,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针对炎症通路进行靶向治疗。对于晚期关节畸形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风湿病:根据具体疾病制定治疗方案。骨关节炎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为主,可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软骨保护剂等),严重时手术干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抗炎止痛(如秋水仙碱等),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降尿酸治疗(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系统性红斑狼疮需根据病情轻重,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同时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类风湿病和风湿病时,需根据个体具体情况调整诊断和治疗策略。例如,儿童患风湿病相对少见,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需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以避免关节残疾;老年患者患骨关节炎等风湿病较多,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女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较多,需关注妊娠等特殊时期的病情变化及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