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偏高指男性血尿酸超150-416μmol/L、女性超89-357μmol/L,原因有嘌呤摄入过多(饮食、饮酒)和排泄减少(肾脏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影响),会引发痛风、损害肾脏、影响心血管系统,可通过饮食调整(限高嘌呤食物、适量饮水)、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来应对。
一、尿酸偏高的定义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血尿酸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男性血尿酸正常范围一般在150-416μmol/L,女性在89-357μmol/L,当体检发现血尿酸值超过上述正常范围上限时,就可认为尿酸偏高。
二、尿酸偏高的可能原因
(一)嘌呤摄入过多
1.饮食因素: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会使体内嘌呤生成增加,进而导致尿酸偏高。例如,经常食用火锅的人群,由于火锅汤底中溶解了大量肉类等食材的嘌呤,若频繁食用,尿酸升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2.饮酒:酒精代谢会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乙醇在体内代谢产生乳酸,乳酸会抑制尿酸的排泄,同时酒精本身也能促进嘌呤的分解,使尿酸生成增多。尤其是啤酒,其富含嘌呤,过量饮用啤酒更容易导致尿酸偏高。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尿酸的排泄能力会下降。例如,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酸滤过减少;肾小管功能障碍时,尿酸的重吸收增加或分泌减少,都会导致尿酸在体内潴留,引起尿酸偏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也会相应下降,更容易出现尿酸偏高的情况。
2.某些内分泌疾病影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尿酸的代谢,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使尿酸偏高的风险增加。
三、尿酸偏高的健康影响
(一)引发痛风
尿酸偏高时,过饱和的尿酸盐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尤其是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尿酸偏高时发生痛风的风险更高。
(二)对肾脏的损害
长期尿酸偏高可导致尿酸盐在肾脏间质沉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影响肾脏的浓缩功能等,出现夜尿增多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本身肾脏就容易受损,若同时尿酸偏高,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程度。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尿酸偏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尿酸可以促进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升高。男性患者若尿酸偏高,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方面可能相对更高一些,同时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时,这种关联会更加显著。
四、尿酸偏高的应对措施
(一)饮食调整
1.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严格控制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食物的摄入,多选择低嘌呤食物,如大部分蔬菜(白菜、黄瓜、番茄等)、水果(苹果、梨、香蕉等)、全谷物(燕麦、玉米等)等。例如,每天蔬菜的摄入量可保证在500克以上,水果200-300克。
2.适量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因为高糖饮料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群,这样的饮水量有助于维持尿液的稀释状态,利于尿酸排出;但对于肾功能不全伴有水肿的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肾功能情况和水肿程度,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饮水量。
(二)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提高机体新陈代谢能力,促进尿酸的排泄。肥胖人群通过运动减轻体重后,尿酸水平往往会有所下降。但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关节损伤,尤其是本身有关节病变倾向的人群,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戒烟有助于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减少对血管和肾脏等器官的不良影响;严格限制酒精摄入能从根源上减少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的障碍因素。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人群,戒烟限酒是降低尿酸偏高相关健康风险的重要措施。
(三)定期监测
定期复查血尿酸水平,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同时,关注关节症状、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如果血尿酸持续偏高或出现痛风发作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对于有痛风家族史、慢性肾病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血尿酸的监测频率和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