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囊肿是原发于鼻窦或源于牙及牙根向上颌窦发展的囊性肿物,包括黏液囊肿和黏膜囊肿,黏液囊肿多因窦口阻塞致分泌物潴留,好发筛窦、额窦等,有局部压迫及全身症状,黏膜囊肿多因腺管阻塞,多在上颌窦,一般无症状或有胀满感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治疗上黏液囊肿以手术为主,黏膜囊肿小者观察,大者手术;儿童囊肿少,与先天或阻塞有关,要密切观察;成年人黏液囊肿常见;老年人与慢性炎症等有关,治疗要考虑身体状况及基础疾病,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鼻窦囊肿的定义
鼻窦囊肿是指原发于鼻窦内或来源于牙或牙根并向上颌窦内发展的囊性肿物。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囊肿可发生于这些鼻窦中的任何一个。
二、鼻窦囊肿的分类及特点
(一)黏液囊肿
1.发病机制:多因鼻窦自然开口阻塞,窦内分泌物潴留而形成。筛窦或额窦是好发部位,多见于中青年。由于囊肿逐渐增大,可压迫鼻窦骨壁,导致骨质吸收、变薄或消失,进而向周围结构扩展,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例如,压迫眼眶可导致眼球移位、流泪等;压迫颅底可能引起头痛等症状。
2.影像学表现:鼻窦CT可见窦腔扩大,骨壁变薄、吸收,囊肿呈低密度影,边缘光滑。
(二)黏膜囊肿
1.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鼻窦黏膜的黏液腺或浆液腺管口阻塞,腺体分泌物潴留所致。多见于上颌窦,常为单侧单发。通常较小,可无明显症状,多在鼻窦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影像学表现:鼻窦CT显示为窦腔内局限性半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
三、鼻窦囊肿的临床表现
(一)黏液囊肿的临床表现
1.局部压迫症状:不同鼻窦的囊肿压迫表现不同。额窦黏液囊肿可引起前额部及眼眶内上角肿胀,眼球向外下方移位;筛窦黏液囊肿可使内眦部隆起,眼球向外移位;蝶窦黏液囊肿较大时可压迫视神经、垂体等,导致视力下降、垂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畏寒等全身炎症反应。
(二)黏膜囊肿的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当囊肿较大时可能出现患侧面部胀满感,少数情况下可因囊肿破裂出现一过性流清水样涕。
四、鼻窦囊肿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鼻窦CT:是诊断鼻窦囊肿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范围以及对周围骨质的影响等情况,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2.鼻窦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判断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在鉴别囊肿的性质等方面可提供更多信息,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二)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窦开口情况以及鼻腔内有无囊肿突出等,但对于深部鼻窦的囊肿观察有一定局限性。
五、鼻窦囊肿的治疗
(一)黏液囊肿的治疗
1.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解除窦口阻塞,将囊肿切除并恢复鼻窦的通气引流。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鼻内镜下鼻窦囊肿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通过鼻内镜进入鼻窦,找到囊肿并将其完整切除,同时处理窦口阻塞的因素,防止囊肿复发。
(二)黏膜囊肿的治疗
1.观察随访:对于较小、无症状的黏膜囊肿,可定期进行鼻窦CT复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若囊肿无明显增大且无症状,可暂不处理。
2.手术治疗:当囊肿较大、有症状或影响鼻窦功能时,可考虑行手术切除,同样可选择鼻内镜下手术方式。
六、不同人群鼻窦囊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鼻窦囊肿相对较少见,黏液囊肿多与先天性鼻窦发育异常或窦口阻塞因素有关。由于儿童鼻窦骨壁较薄,囊肿生长可能相对较快,且可能影响鼻窦及面部的正常发育。
2.注意事项:对于儿童鼻窦囊肿,应密切观察其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压迫症状或囊肿有增大趋势,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需更加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同时要关注术后对儿童鼻窦发育的影响,定期随访评估。
(二)成年人
1.特点:成年人鼻窦囊肿中黏液囊肿相对常见,多与鼻窦的慢性炎症、解剖变异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症状出现与囊肿的大小和压迫部位相关。
2.注意事项:成年人在发现鼻窦囊肿后,应根据囊肿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若需手术,要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评估手术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在病情控制平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三)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鼻窦囊肿可能与长期的鼻窦慢性炎症刺激、鼻窦黏膜退变等因素有关。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囊肿生长可能相对缓慢,但一旦出现症状,可能较为严重,如合并感染时全身症状可能较重。
2.注意事项:老年人治疗鼻窦囊肿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和基础疾病情况。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对于无症状的小囊肿可适当保守观察,但需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