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疾病,如COPD急性加重、重症肺炎、肺栓塞等;胸廓与胸膜疾病,如严重胸廓畸形、大量胸腔积液等;神经肌肉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疾病等;还有低氧血症导致的适应性改变相关因素,如高海拔适应不良、严重贫血等,以及医源性因素,如药物导致呼吸抑制、机械通气参数不当等,新生儿早产和老年人自身特点也易引发呼吸衰竭。
一、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疾病相关原因
气道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阻塞均可导致呼吸衰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急性加重时气道分泌物增多,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若病情控制不佳,急性发作时可导致气道狭窄,通气功能障碍。
肺实质疾病:重症肺炎是常见的引起呼吸衰竭的肺实质疾病之一,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肺部后,引起肺部炎症反应,肺泡和间质水肿、渗出,影响气体交换。例如,病毒性肺炎中,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感染可导致肺组织广泛炎症,使得氧合功能下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也是重要原因,多种肺内和肺外因素可诱发,如严重肺挫伤、胃内容物吸入等,肺内形成大量渗出,肺顺应性降低,肺容积减少,导致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障碍,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
肺血管疾病:肺栓塞是较为常见的肺血管疾病相关原因,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堵塞血管,使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影响气体交换,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二、胸廓与胸膜疾病相关原因
胸廓疾病:严重的胸廓畸形,如严重脊柱侧凸,会影响胸廓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导致肺容积减少,通气功能受限。胸廓外伤引起的胸廓骨折、胸腔积气积血等,会破坏胸廓的完整性和正常的呼吸运动,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例如,多根多处肋骨骨折造成胸壁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使肺的通气功能严重受损。
胸膜疾病:大量的胸腔积液或气胸可压迫肺组织,导致肺组织压缩,肺容积减小,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例如,大量气胸时,气体占据胸腔,压迫肺组织,使其不能正常扩张,通气量减少;大量胸腔积液时,液体压迫肺组织,使肺组织受压萎缩,气体交换面积减少,从而引起呼吸衰竭。
三、神经肌肉疾病相关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病变可累及呼吸中枢,导致呼吸中枢的调控功能障碍,使呼吸节律和深度异常,通气量不足。例如,脑干出血可能直接影响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进而引起气体交换不足。
周围神经病变: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可累及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使呼吸肌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该疾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当累及支配呼吸肌的神经时,呼吸肌无力,导致通气不足。
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患者的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等)无力,导致呼吸动力不足,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肌肉疾病也可因呼吸肌受累,逐渐出现呼吸功能不全。
四、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低氧血症导致的适应性改变相关:长时间处于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人体可出现一系列适应性改变,但如果适应不良,可能导致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等功能紊乱,影响气体交换,长期可引起慢性高原性呼吸衰竭。另外,严重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加快、加深等代偿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医源性因素相关: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如镇静催眠药、阿片类镇痛药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也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相关问题,例如潮气量过小导致通气不足,或者呼气末正压过高影响静脉回流等。此外,长时间吸入氧浓度过高的气体,可能导致氧中毒,引起肺损伤,影响气体交换功能。对于新生儿而言,早产可能导致其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等,容易发生呼吸衰竭;而对于老年人,其呼吸功能本身存在生理性减退,合并肺部感染等疾病时更易发生呼吸衰竭,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能力下降,机体的代偿能力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