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呼吸对慢阻肺患者有益,其原理是增加膈肌活动度促进通气换气,操作包括选体位(仰卧、半卧或坐位等)、控制呼吸节奏(吸气使腹隆起持续2-3秒,呼气回缩且稍长持续3-4秒,频率每分钟7-8次,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长期坚持可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注意循序渐进、避免不适时训练及特殊人群特别关注。
一、腹式呼吸的原理
慢阻肺患者由于气道狭窄、肺泡弹性减退等原因,通气功能受限。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膈肌的活动度,膈肌每下降1厘米,肺通气量可增加250-300毫升。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腹式呼吸时,膈肌上下移动幅度增大,能更好地促进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二、具体操作方法
1.体位选择
患者可取仰卧位、半卧位或坐位。仰卧位时,可在膝下垫一软枕,使膝关节微屈,这样能放松腹部肌肉;半卧位或坐位时,应保持身体端正,腰背挺直。不同体位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只要能舒适地进行呼吸操作即可,一般坐位较为常用,因为它能更好地利用重力作用辅助呼吸。
对于年龄较大或行动不便的患者,仰卧位可能更易操作,但要注意避免腰部过度弯曲等不适情况。
2.呼吸节奏
吸气时,患者要尽量使腹部隆起。可以用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感受腹部的隆起情况。吸气过程一般持续2-3秒,此时要保证空气充分进入肺部,让腹部像气球一样慢慢鼓起。
呼气时,腹部慢慢回缩,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稍长,一般持续3-4秒。可以通过缩唇呼气的方式辅助呼气,即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这样能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
呼吸频率一般每分钟7-8次,也就是每次呼吸周期(吸气+呼气)大约6-8秒,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10-15分钟。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适当调整频率和时间,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三、长期坚持的意义
1.改善肺功能
长期坚持腹式呼吸可以逐渐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尤其是膈肌的力量。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经过数周的腹式呼吸训练后,最大通气量、肺活量等指标会有所改善。例如,有研究显示,坚持规律腹式呼吸3个月以上的慢阻肺患者,其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等指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有助于更好地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更多氧气,改善患者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状况。
2.提高生活质量
腹式呼吸能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如行走、上下楼梯等)呼吸更顺畅,从而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慢阻肺患者,无论是儿童(但儿童慢阻肺相对较少见,主要见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等合并慢阻肺表现的患儿)、中青年还是老年人,都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改善呼吸功能,进而提升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呼吸功能衰退更为明显,腹式呼吸对他们改善呼吸状况、减少因呼吸困难导致的活动受限等有重要意义;中青年患者坚持腹式呼吸可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减少急性发作频率
规律的腹式呼吸训练有助于增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稳定患者的呼吸状态。通过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减少肺部感染等诱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因素。多项临床研究发现,长期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的慢阻肺患者,其急性加重的频率明显低于未进行规律呼吸训练的患者。例如,在一些大规模的随访研究中,坚持腹式呼吸的患者每年急性加重次数平均减少1-2次,这对于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降低医疗费用等都有积极作用。
四、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
开始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强度和时间都要逐渐增加。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如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慢阻肺患者,更要从很短的时间和很小的强度开始,避免因过度呼吸导致不适甚至加重病情。例如,初始可每次训练5分钟,每天2次,然后根据身体耐受情况每周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
2.避免在不适状态下训练
患者应在身体状态相对稳定时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如避免在发热、咳嗽剧烈、呼吸困难明显加重等情况下进行。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胸闷、气促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如休息、吸氧等。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慢阻肺患者,要特别注意训练时的身体反应,因为过度的腹式呼吸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如导致血压波动等,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心率等变化。
3.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对于儿童慢阻肺患者(虽然相对少见),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呼吸训练,如模仿吹气球等活动来辅助理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要确保儿童在训练时不会因为姿势不正确等原因导致不适,同时要在家长或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下进行。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要考虑到他们可能存在的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在体位选择和操作过程中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舒适需求,必要时可借助一些辅助器具来帮助保持正确的体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