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需注意伤口管理(鼻腔填塞物取出后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创面清洁时禁止冲洗鼻腔、出血预防需避免腹压升高)、活动与休息管理(体位要求半卧位、活动限制避免剧烈运动、环境控制保持湿度和戴口罩)、饮食与营养支持(食物选择以温凉流质半流质为主、营养补充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饮水管理禁止饮酒及含咖啡因饮料)、用药与疼痛管理(抗生素使用预防感染、止痛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NSAIDs、鼻用药物禁止使用含血管收缩剂的鼻用喷雾)、特殊人群术后注意事项(儿童加强监护、老年患者控制血压血糖、妊娠期女性禁用可能通过胎盘的药物)、术后复查与长期管理(复查时间定期评估、并发症监测警惕异常情况、长期预防控制过敏症状和监测鼻腔功能)。
一、术后伤口护理注意事项
1.1.鼻腔填塞物管理:术后鼻腔通常需填塞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时间一般为24~72小时,期间可能出现持续性鼻塞、眼眶胀痛及轻度头痛,属正常术后反应。填塞物取出后,鼻腔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需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鼻腔,防止填塞物提前脱落引发出血。
1.2.创面清洁:术后24小时内可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减轻肿胀。鼻腔分泌物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轻柔擦拭,避免使用棉签深入鼻腔深处。术后7天内禁止冲洗鼻腔,防止创面愈合不良。
1.3.出血预防:术后1周内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属正常,若持续出血量超过50ml/24小时,或出现喷射性出血,需立即就医。避免剧烈咳嗽、弯腰提重物及用力排便,防止腹压升高诱发出血。
二、术后活动与休息管理
2.1.体位要求:术后24小时内建议半卧位休息,头部抬高30°~45°,促进鼻腔分泌物引流,减轻面部肿胀。睡眠时避免侧卧压迫手术侧鼻腔,影响创面愈合。
2.2.活动限制: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举重)、长途飞行及高空作业,防止气压变化导致鼻腔出血。日常活动以散步、室内轻体力劳动为主,活动时间每次不超过30分钟。
2.3.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避免干燥空气刺激鼻腔黏膜。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粉尘、冷空气及过敏原接触。
三、术后饮食与营养支持
3.1.食物选择:术后1周内以温凉流质(如米汤、藕粉)、半流质(如稀粥、软面条)为主,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术后2周可逐渐过渡至软食,但仍需避免咀嚼硬物。
3.2.营养补充: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肉、豆腐),促进创面愈合。每日补充维生素C(500~1000mg)及维生素K(90~120μg),可食用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必要时口服复合维生素制剂。
3.3.饮水管理:每日饮水量保持1500~2000ml,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鼻腔压力变化。禁止饮酒及含咖啡因饮料(如咖啡、浓茶),防止血管扩张诱发出血。
四、术后用药与疼痛管理
4.1.抗生素使用:术后常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呋辛酯,疗程5~7天,预防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
4.2.止痛药物:轻度疼痛(VAS评分1~3分)可通过冰敷、分散注意力缓解;中度疼痛(VAS评分4~6分)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防止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4.3.鼻用药物:术后2周开始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每日2~3次,清洁鼻腔并促进黏膜修复。禁止使用含血管收缩剂的鼻用喷雾(如羟甲唑啉),防止药物性鼻炎。
五、特殊人群术后注意事项
5.1.儿童患者:12岁以下儿童术后需加强监护,防止意外碰撞鼻腔。填塞物取出后,家长需协助清理鼻腔分泌物,避免儿童自行抠挖。术后3个月内避免参加接触性运动(如足球、篮球)。
5.2.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术后需严格控制血压(<140/90mmHg)及血糖(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防止创面愈合延迟。术后1个月内避免独自外出,防止晕厥导致鼻腔外伤。
5.3.妊娠期女性:妊娠早期(前3个月)及晚期(后3个月)避免手术,中期妊娠需在产科及耳鼻喉科联合监护下进行。术后禁用可能通过胎盘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优先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六、术后复查与长期管理
6.1.复查时间: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评估鼻腔黏膜愈合情况及鼻中隔偏曲矫正效果。术后3个月内禁止进行鼻内镜检查,防止创面损伤。
6.2.并发症监测:术后出现持续性鼻塞、头痛、嗅觉减退或鼻腔异味,需警惕鼻中隔血肿、脓肿或鼻腔粘连,及时复诊。术后6个月内避免进行鼻腔激光治疗或射频消融,防止黏膜损伤。
6.3.长期预防:合并过敏性鼻炎者,术后需持续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及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控制过敏症状。每年进行1次鼻内镜检查,监测鼻中隔形态及鼻腔通气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