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性肺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相关。病原体包括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支原体;宿主方面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易发病,基础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及生活方式(吸烟、过度劳累)影响免疫力;环境中空气污染、居住环境拥挤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是小叶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肺炎链球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及鼻咽部,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儿童、老年人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肺炎链球菌可侵入支气管和肺泡引发炎症。例如,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而导致小叶性肺炎。
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经血行播散至肺部引起小叶性肺炎。在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如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葡萄球菌容易在肺部繁殖引发炎症。
流感嗜血杆菌:也是引起小叶性肺炎的常见细菌病原体。它常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在婴幼儿等人群中较为常见,婴幼儿的呼吸道解剖和免疫特点使其容易受到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而发生小叶性肺炎。
2.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感染可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从而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小叶性肺炎。在流感流行季节,各年龄人群都有可能感染流感病毒,但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发生小叶性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儿童的呼吸道黏膜娇嫩,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感染流感病毒后更易引发肺部的炎症反应。
腺病毒:腺病毒感染可引起肺部的炎症病变,导致小叶性肺炎。腺病毒感染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多见,尤其是在集体生活的儿童中,容易造成聚集性发病。其感染后可引起支气管和肺泡的炎症,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3.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小叶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其感染后主要侵犯呼吸道和肺部,引起间质性肺炎,同时也可累及支气管和肺泡,导致小叶性肺炎的发生。支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秋冬季节相对高发,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
二、宿主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呼吸道解剖结构和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儿童的支气管较细,黏液分泌较少,纤毛运动较差,肺组织的弹性组织发育也不完善,肺泡数量较少,这些因素使得儿童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小叶性肺炎。例如,新生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患小叶性肺炎。
老年人: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萎缩,防御功能下降,同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小叶性肺炎。例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人,其气道存在慢性炎症,气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导致病原体在肺部定植引发炎症。
2.基础疾病影响
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呼吸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气道黏膜受损,纤毛运动障碍,痰液排出困难,病原体容易在肺部滞留并繁殖,从而增加了发生小叶性肺炎的风险。例如,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支气管壁遭到破坏,扩张的支气管内容易积聚痰液和病原体,长期刺激可引发肺部的反复感染,包括小叶性肺炎。
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其中就包括小叶性肺炎。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病毒严重破坏,其肺部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如肺孢子菌等,从而引发小叶性肺炎。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吸烟者患小叶性肺炎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抑制呼吸道纤毛的运动,使痰液排出受阻,同时还会损害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影响其吞噬病原体的能力。长期吸烟的人群,其肺部的炎症反应更容易发生,且病情往往较为顽固。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原体的几率。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期熬夜的人群,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小叶性肺炎。
三、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如二氧化硫、PM2.5等,可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患小叶性肺炎的风险增加。例如,长期生活在工业污染严重区域的人群,呼吸道长期受到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刺激,呼吸道黏膜受损,容易发生感染引发小叶性肺炎。
2.居住环境拥挤
在居住环境拥挤的场所,如集体宿舍、贫民窟等,病原体容易通过飞沫传播。例如,在学校的集体宿舍中,学生密集,若有同学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增加其他同学发生小叶性肺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