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需预防与治疗并重,预防上要严格控血糖、每日检查足部、保持清洁、选合适鞋袜、避免受伤;治疗包括创面处理(清创、控感染、换药)、改善血液循环(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药、手术)、处理神经病变(用营养神经药、对症处理神经痛)。
一、糖尿病足的预防
1.血糖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医生制定的降糖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尽量接近正常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7%以下(根据个体情况有所差异)。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重视血糖的长期稳定控制,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埋下隐患。
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需要更谨慎地调整血糖方案,以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同时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2.足部护理
每日检查足部:糖尿病患者应每天仔细检查双脚,包括足底、足趾间等部位。查看是否有伤口、红肿、水疱、皲裂等情况。对于老年人,由于感觉可能相对迟钝,更要格外注意,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足部的细微变化,以便早期处理。
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水温不宜过高,37-40℃为宜)清洗足部,清洗后要轻轻擦干,尤其是足趾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完后可涂抹适量无刺激性的润肤霜保持足部皮肤湿润,但要注意不要涂抹在足趾间,防止引起感染。生活方式方面,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浸泡足部,以免皮肤变软易受伤。
选择合适的鞋袜:应选择宽松、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鞋子要大小合适,避免过紧或过松。过紧的鞋子会影响足部血液循环,过松的鞋子容易摩擦足部。袜子应选择棉质、吸汗性好的,避免穿化纤袜,防止对足部皮肤产生刺激。对于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更要注意鞋袜的舒适性,因为神经病变会使患者对足部的感觉减退,更易发生足部损伤而不自知。
3.避免足部受伤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赤脚行走,尤其是在户外有尖锐物体的环境中。在修剪指甲时,要注意将指甲修剪成平齐的形状,避免修剪过短或过深,防止损伤甲周组织引发感染。不要自行处理足部的鸡眼、胼胝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对于有吸烟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应劝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足部的血液循环障碍,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二、糖尿病足的治疗
1.创面处理
清创:如果糖尿病足出现创面,首先要进行清创。清创的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等,促进创面愈合。对于轻度的创面,可使用外科清创的方法,用手术刀等清除坏死组织;对于感染较严重、坏死组织较多的创面,可能需要更彻底的清创。清创过程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二次感染。
控制感染:根据创面感染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创面有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表现,需要进行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例如,如果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如果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创面换药:定期对创面进行换药,保持创面清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换药时要观察创面的变化,如创面的大小、深度、分泌物情况等。可以使用生理盐水、碘伏等进行创面清洗,然后根据创面情况使用合适的敷料,如藻酸盐敷料、水胶体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
2.改善血液循环
血管扩张药物:可使用一些血管扩张药物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例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药物,它们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足部的血液供应。但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头痛、低血压等。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需要谨慎评估。
改善微循环药物: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也可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如胰激肽原酶等。胰激肽原酶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的血液灌注。
手术治疗:对于血管病变较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如血管旁路移植术、血管成形术等。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估。例如,如果患者的下肢动脉狭窄严重,影响足部血供,且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可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手术。
3.神经病变的处理
营养神经药物: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如甲钴胺等。甲钴胺可以参与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对于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早期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神经病变的改善情况,如感觉异常是否有缓解等。
对症处理神经痛:如果糖尿病足患者伴有神经痛,可根据疼痛程度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处理。例如,对于轻度神经痛,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中重度神经痛,可能需要使用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等)或阿片类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成瘾性风险。对于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在使用镇痛药物时更要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