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龈炎的发生与菌斑微生物、局部促进因素、全身因素相关。菌斑微生物中特定细菌产毒酶破坏牙周组织,不同人群菌斑情况有差异;局部促进因素包括牙石刺激、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影响、牙错位拥挤致菌斑堆积引发炎症;全身因素有内分泌紊乱(妊娠期、糖尿病影响)、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易患严重牙周炎)、其他全身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加快牙槽骨吸收致牙周炎风险增加)。
一、菌斑微生物
致病机制: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等组成。在牙周炎和牙龈炎中,菌斑中的特定细菌起关键作用,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这些细菌可产生毒素和酶,破坏牙周组织的胶原纤维、细胞间质等,引发炎症反应。例如,牙龈卟啉单胞菌能降解牙龈中的胶原蛋白,使牙龈组织支持结构遭到破坏。
人群差异:不同年龄人群菌斑微生物组成可能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菌斑更容易堆积;而老年人可能因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因素,菌斑更容易在一些不易清洁的部位聚集。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牙龈对菌斑微生物的反应,使牙龈更易发炎。生活方式中,吸烟人群菌斑微生物的组成和代谢可能与非吸烟人群不同,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免疫功能,增加菌斑细菌的致病性。有牙周病史的人群,口腔内的菌斑微生物生态环境已被破坏,更容易再次引发牙周炎或牙龈炎。
二、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根据沉积部位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容易观察到,它会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的牙面,不易被发现,其表面也容易附着菌斑,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肿胀,进一步可导致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等。例如,长期的食物嵌塞会使局部的细菌滋生,炎症持续存在,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不同年龄人群食物嵌塞的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是因为牙齿排列不齐等原因导致食物嵌塞;老年人可能是由于牙龈退缩、牙齿磨损等原因引起。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经常食用黏性较大或纤维较粗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食物嵌塞。有牙齿排列不齐等口腔问题病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食物嵌塞。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不良修复体,会对牙龈、牙周组织产生机械性刺激,影响口腔卫生清洁,导致菌斑堆积,引发炎症。比如,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容易积存食物残渣和菌斑,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等炎症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使用不良修复体的情况不同,老年人佩戴假牙的概率相对较高,若假牙不合适则更易引发问题;儿童一般较少使用不良修复体。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佩戴假牙后不注意清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不良修复体相关的牙周问题。有口腔修复史且修复体不合适的人群需特别关注。
牙错位拥挤: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会使口腔清洁难度增加,菌斑容易在拥挤的部位堆积,从而引发牙龈炎症,长期可发展为牙周炎。例如,扭转牙的凹侧容易积存菌斑,不易清洁,导致牙龈炎症反复发生。不同年龄阶段牙齿错位拥挤的原因不同,儿童可能是由于乳牙脱落过早或过晚等原因导致恒牙错位拥挤;青少年时期牙齿替换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错位拥挤。性别方面,一般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习惯差的人群牙齿错位拥挤更容易引发牙周问题。有牙齿发育异常病史的人群需注意牙齿错位拥挤带来的牙周风险。
三、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女性在妊娠期,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组织对菌斑微生物的反应性增强,更容易发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等。这是因为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增多。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周感染,且牙周炎的病情往往较重,不易控制。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使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牙周组织的感染,可出现严重的牙周炎表现,如牙龈坏死、牙周袋形成等。此外,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也容易出现牙周组织的反复感染和炎症。不同年龄的免疫缺陷患者,其牙周炎牙龈炎的表现可能因基础免疫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牙周组织的健康维护。
其他全身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牙槽骨吸收加快,更容易发生牙周炎。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高于正常人。此外,一些慢性肾病、血液病等全身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等功能,间接导致牙周组织的炎症发生。不同年龄人群患这些全身疾病的概率不同,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牙周炎牙龈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