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出现尿频、尿不尽的原因多样,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生理结构易致感染,常见病原体如大肠埃希菌等)、膀胱炎(化学刺激、长期膀胱结石、绝经后雌激素下降等可引发,病理表现为膀胱黏膜充血水肿等影响排尿功能)、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由沙眼衣原体等引起,淋菌性尿道炎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均致尿道炎症及相关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逼尿肌不稳定等有关,中老年女性多发,生活方式可诱发),还有妇科疾病累及(盆腔炎蔓延、子宫肌瘤压迫膀胱)及药物因素等也可导致。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女性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较近,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尿道并上行感染膀胱等泌尿系统部位。例如,正常女性尿道长度约3-5厘米,而男性尿道较长且有弯曲,相比之下女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性生活中,外界细菌可能被带入尿道,若不注意卫生,就容易引发感染,出现尿频、尿不尽症状。
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比如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会影响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使细菌更易滋生。
2.感染病原体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约占尿路感染病原体的80%左右。其他病原体还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当这些病原体在泌尿系统繁殖时,会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频繁收缩,从而引起尿频,同时由于炎症刺激,患者会有尿不尽感,总感觉膀胱内有尿液未排尽。
二、膀胱炎
1.病因
除了上述泌尿系统感染的一般原因外,膀胱炎还可能由化学性刺激引起,如长期留置导尿管、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清洁剂清洗外阴等。长期的膀胱结石也可能引发膀胱炎,结石会损伤膀胱黏膜,为细菌提供滋生的场所,进而导致炎症发生,出现尿频、尿不尽症状。
对于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和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发生膀胱炎。雌激素可以维持尿道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的酸碱度,雌激素缺乏时,尿道黏膜防御功能减弱,细菌更容易入侵。
2.病理表现
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膀胱黏膜的这些病理改变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储尿和排尿功能,使得膀胱的容量感受器敏感性增高,患者频繁产生尿意,出现尿频;同时,由于膀胱黏膜的炎症刺激,逼尿肌功能失调,导致尿不尽。
三、尿道炎
1.非淋菌性尿道炎
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病原体引起。性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病原体感染尿道后,会引起尿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尿道分泌物增多。炎症刺激尿道感受器,使患者出现尿频、尿不尽,同时可能伴有尿道瘙痒、灼热感等症状。
女性在非婚性行为或多个性伴侣的情况下,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风险会增加。而且,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迁延不愈,反复出现尿频、尿不尽等症状。
2.淋菌性尿道炎
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尿道黏膜会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有脓性分泌物,尿不尽感明显。在急性期若未得到彻底治疗,可能转为慢性尿道炎,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育龄期女性若感染淋病,还可能上行感染到子宫、输卵管等部位,引起更严重的妇科疾病。
四、膀胱过度活动症
1.发病机制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逼尿肌不稳定等因素有关。患者膀胱的感觉神经敏感性增高,即使膀胱内仅有少量尿液,也会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尿意信号,导致频繁排尿,出现尿频;同时,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会引起尿不尽感。
这种情况在中老年女性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功能逐渐退化,加上可能存在的盆底肌松弛等因素,更容易发生膀胱过度活动症。此外,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膀胱过度活动症,如长期大量饮水、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等,这些因素会刺激膀胱,增加膀胱的兴奋性。
五、其他原因
1.妇科疾病累及
如盆腔炎,女性盆腔与泌尿系统相邻,盆腔炎时炎症可能蔓延至膀胱周围组织,刺激膀胱,引起尿频、尿不尽症状。尤其是慢性盆腔炎患者,炎症长期存在,对膀胱的刺激较为持续。对于有妇科炎症病史的女性,当出现尿频、尿不尽时,需要考虑盆腔炎累及膀胱的可能。
子宫肌瘤等妇科肿瘤也可能压迫膀胱,导致膀胱容量减小,从而出现尿频、尿不尽。较大的子宫肌瘤可使膀胱受压,使膀胱储存尿液的能力下降,患者频繁产生尿意,感觉尿不尽。尤其是较大的肌壁间肌瘤或浆膜下肌瘤向膀胱方向生长时,这种压迫症状更明显。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尿频、尿不尽副作用,如部分降压药中的利尿剂,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会增加尿液生成,导致排尿次数增多,可能让患者感觉尿频、尿不尽。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女性需要关注自身排尿情况,若出现明显的尿频、尿不尽症状,可在医生评估下调整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等也可能对泌尿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排尿异常。不同药物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机制不同,有的可能影响膀胱逼尿肌功能,有的可能影响尿道括约肌功能,从而出现尿频、尿不尽表现。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泌尿系统状况,患者也应密切观察自身排尿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