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相关疾病,发病与气道等慢性炎症及吸烟等环境因素有关,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肺功能检查示持续气流受限等,影像学有相应改变,治疗包括戒烟、药物等;哮喘是异质性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为特征,症状为反复发作喘息等,肺功能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等表现,影像学缓解期可无异常,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等,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肺功能、影像学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有关,吸烟是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另外,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等也可参与发病。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环境因素如变应原(花粉、尘螨等)、空气污染、感染等可诱发哮喘发作。
二、临床表现
症状特点
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起初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不显著。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可出现喘息。
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体征差异
慢阻肺: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出现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但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时,哮鸣音可不出现,后者称为“寂静胸”。非发作期可无异常体征。
三、肺功能检查特点
慢阻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表明肺过度充气。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VA)比值(DLco/VA)下降,该项指标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哮喘:肺功能检查有助于确诊哮喘及判断哮喘的严重程度。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FEV、FEV/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呼出50%与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FEF%、FEF%)以及呼气峰值流量(PEF)均减少,残气量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增加。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如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可诊断为舒张试验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如FEV下降≥20%,可诊断为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四、影像学表现
慢阻肺: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表现为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CT检查可见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膜下肺大疱形成等,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慢阻肺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哮喘: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胸部CT检查通常无特征性改变,但高分辨率CT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支气管扩张等表现,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五、治疗原则
慢阻肺: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吸入,药物治疗(如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严重者可考虑外科治疗(如肺大疱切除术、肺减容术、肺移植术等)。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预防哮喘急性发作,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防止哮喘导致的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避免哮喘死亡。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免疫治疗等。儿童哮喘治疗需注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遵循阶梯式治疗原则,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对于妊娠期哮喘患者,需在保证母亲病情控制良好的同时,尽量减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