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的慢性疾病,与年龄、肥胖等有关,表现为关节疼痛等,检查有相应特点,治疗有非药物和药物等方法;风湿性关节炎与链球菌感染有关,是自身免疫病,有游走性大关节症状等,检查及治疗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对两者有影响,需相应应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发病机制与年龄增长、肥胖、劳损、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关节的机械性和生物力学方面的异常导致软骨破坏和骨赘形成。例如,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和自身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磨损,长期的关节劳损会进一步加重软骨损伤,进而引发骨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链球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等组织,导致关节滑膜炎症、渗出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
骨关节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初期为轻微钝痛,以后逐渐加重,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有的患者在静止或晨起时感到疼痛,稍微活动后减轻,称为“休息痛”,但活动过量时,因关节摩擦也可疼痛。可伴有关节肿胀、僵硬,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及发紧感,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
好发部位:多见于负重较大的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
风湿性关节炎
症状:典型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常见于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局部呈现红、肿、热、痛,疼痛程度较剧烈,天气变化(如刮风、下雨)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表现。
好发部位:大关节是主要受累部位,呈游走性发作。
三、实验室检查
骨关节炎
血常规:一般无异常,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多正常,病情活动时偶有轻度升高。
关节液检查:关节液一般为清晰、微黄的透明液,黏度正常,白细胞计数常在2×10/L以内,主要为单核细胞。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常用方法,早期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软骨下骨质硬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等。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早发现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的病变。
风湿性关节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可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免疫学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类风湿因子(RF)多为阴性,可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后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等,但不如骨关节炎典型。
四、治疗原则
骨关节炎
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和发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关节屈伸活动等;物理治疗,如热疗、水疗、超声波、针灸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减轻体重,对于肥胖患者来说,减轻体重可减少关节负重,延缓病情进展。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可以改善软骨代谢;对于晚期患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关节置换手术等。
风湿性关节炎
非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受累关节负重。
药物治疗:青霉素是治疗链球菌感染的关键药物,可彻底清除链球菌感染灶。抗风湿药物常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以缓解关节炎症和疼痛。对于病情严重、有心脏炎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老年人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自然的生理过程,但肥胖、长期劳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速病情发展。应对措施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控制体重,适当进行关节保健运动。
风湿性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少年和中青年相对多见。儿童患风湿性关节炎时,需更加注意早期诊断和治疗,因为病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应对措施是儿童患者要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关节症状及全身情况。
性别
骨关节炎: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女性应注意在绝经前后关注关节健康,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风湿性关节炎: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生理特点有关。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有变化,需加强关节监测和护理。
生活方式
骨关节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进行关节过度活动的人群(如运动员、舞蹈演员等)发病风险高。这些人群应注意工作中的关节保护,避免关节过度劳损,工作间隙适当休息和活动关节。肥胖人群患骨关节炎风险增加,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
风湿性关节炎:生活环境潮湿、寒冷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患者应注意居住环境的干燥、温暖,避免受寒、受潮。有链球菌感染史的人群,应注意积极预防链球菌感染,如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