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有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等特点,病因包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等,病理分型有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临床表现有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等,诊断需耳部检查等,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清除病灶、改善听力,预防要积极防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增强体质、防治鼻腔等慢性疾病。
一、定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极为常见,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
二、病因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中耳炎症迁延不愈可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平,更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且易迁延不愈。
2.感染病原体毒力强: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变形杆菌等,某些患者感染的致病菌毒力较强,导致炎症难以控制转为慢性。
3.患者自身因素
身体抵抗力差:儿童、老年人等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且恢复较慢,易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例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感染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包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鼻腔、鼻窦及咽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细菌容易反复侵入中耳引起炎症。鼻腔、鼻窦的炎症可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导致咽鼓管通气引流障碍,使得中耳容易发生感染且难以治愈;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时,细菌可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
三、病理分型
1.单纯型:病变主要位于中耳黏膜层,病理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加。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黏液性或黏液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听力下降一般为轻度传导性聋。
2.骨疡型:病变可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等可发生坏死,中耳黏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常伴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力下降多为较重的传导性聋,也可合并混合性聋。
3.胆脂瘤型:并非真性肿瘤,而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块,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胆脂瘤可破坏周围骨质,导致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临床特点为耳内长期持续流脓,可有多量特殊恶臭的脓,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奇臭,听力下降可轻重不一,晚期可为混合性聋或神经性聋。
四、临床表现
1.耳流脓:是最主要的症状,流脓的性质可因分型而异,单纯型为黏液性或黏液脓性,无臭味;骨疡型为脓性,常伴臭味;胆脂瘤型脓量少,但有特殊恶臭。
2.听力下降:程度不一,单纯型及骨疡型中耳炎因中耳传导结构病变导致传导性聋,胆脂瘤型中耳炎早期可能传导性聋,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混合性聋甚至神经性聋。儿童患者由于对听力下降的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
3.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若病变累及内耳,可出现高调耳鸣。
五、诊断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观察鼓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及鼓室内情况,单纯型中耳炎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骨疡型中耳炎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胆脂瘤型中耳炎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方边缘性穿孔,可见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单纯型及骨疡型多为传导性聋,胆脂瘤型可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颞骨CT检查: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明确胆脂瘤的范围、骨质破坏情况等,还能帮助判断单纯型和骨疡型中耳炎的病变程度及有无并发症。
六、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局部可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但需注意若鼓膜穿孔已愈合则不宜使用耳内滴药。
2.清除病灶:对于骨疡型中耳炎,若有肉芽或息肉,可在局部麻醉下清除;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胆脂瘤及病变组织,防止并发症发生。
3.改善听力:根据患者情况,可在炎症控制后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等,以改善听力。儿童患者手术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式,尽量减少对耳部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七、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儿童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应及时、彻底治疗,避免转为慢性。家长要注意儿童的耳部卫生,防止污水进入耳内,在儿童游泳、洗澡时可使用耳塞等防护用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要及时治疗,避免炎症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
2.增强体质: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可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机会。
3.防治鼻腔、鼻窦及咽部慢性疾病:积极治疗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定期复查,防止炎症累及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