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的综合征,按动脉血气分Ⅰ、Ⅱ型,按发病急缓分急性、慢性;病因包括气道、肺组织、肺血管、胸廓与胸膜、神经肌肉病变;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等症状及循环、消化泌尿表现;诊断靠动脉血气分析等;治疗包括保持气道通畅、氧疗、机械通气、治疗原发病;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呼吸衰竭有不同注意事项。
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仅有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Ⅱ型呼吸衰竭:PaO<60mmHg,同时伴有PaCO>50mmHg。多由肺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胸廓畸形等。
按发病急缓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感染、急性气道阻塞、急性肺栓塞等,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起病急骤,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需要紧急抢救。
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重症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机体通过代偿机制,患者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如呼吸道感染等,可导致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病情往往较为复杂。
呼吸衰竭的病因
气道病变
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阻塞,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因炎症、黏液分泌增多、平滑肌痉挛等出现狭窄,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儿童如果发生气道异物梗阻,也可迅速引起急性呼吸衰竭。
肺组织病变
严重的肺部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部炎症使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影响气体交换;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间质纤维化导致肺的弹性减退,顺应性降低,通气和换气功能均受影响。
肺血管病变
急性肺栓塞时,肺动脉被血栓等堵塞,血流受阻,部分肺泡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呼吸衰竭。
胸廓与胸膜病变
严重的胸廓畸形,如脊柱侧凸,可影响胸廓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导致肺通气不足;大量胸腔积液可压迫肺组织,使肺扩张受限,通气量减少,影响气体交换。
神经肌肉疾病
脑部病变,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可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呼吸驱动不足;重症肌无力患者,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使呼吸肌无力,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儿童若患有脊髓灰质炎,也可能因累及呼吸肌而引起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改变。如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甚至鼻翼扇动、三凹征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可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严重时可出现浅快呼吸、点头样或提肩样呼吸等。
发绀
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在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发绀;但在贫血等患者中,发绀可能不明显。
精神神经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可迅速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还可伴有外周神经病变等。
循环系统表现
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严重缺氧、酸中毒时,可引起心肌损害,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等。
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严重呼吸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如可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浆尿素氮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和管型。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应激性溃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呼吸衰竭的诊断
动脉血气分析
如前所述,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重要依据。通过测定PaO、PaCO、pH等指标,明确呼吸衰竭的类型和酸碱平衡状况。
胸部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因,如肺部感染时可见肺部浸润影,肺栓塞时可发现肺动脉充盈缺损等。
肺功能检查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检查可评估通气功能障碍的程度等,如COPD患者可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的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以通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昏迷患者可采用机械吸引等方法;对于有支气管痉挛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缓解气道痉挛,保持气道通畅。
氧疗
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合理氧疗。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可给予高浓度(>35%)吸氧,使PaO迅速提高;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吸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
机械通气
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如经上述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可考虑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可分为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
治疗原发病
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肺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等。
特殊人群呼吸衰竭的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呼吸衰竭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儿童气道较狭窄,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气道。儿童的呼吸肌力量较弱,氧疗时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准确调节氧浓度,防止氧中毒等并发症。
老年人
老年人呼吸衰竭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氧疗时要缓慢调节氧浓度,避免因氧浓度骤变引起不适。老年人的呼吸肌功能减退,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防止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
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呼吸衰竭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氧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氧疗方式,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通气参数对子宫血流的影响,治疗原发病时要谨慎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