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出现骨盆区域疼痛、排尿异常等症状的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有疼痛、排尿及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等有相应改变,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尿路感染是病原体侵入尿路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分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有不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等有异常,尿细菌培养等可确诊,影像学检查辅助,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且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两者有不同影响。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在病原体或非病原体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等症状的一组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免疫反应异常等有关。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因尿道括约肌过度收缩,导致尿液反流入前列腺,引起化学性前列腺炎。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以细菌最为常见,如大肠埃希菌等,另外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可引起。其发病主要是病原体通过上行感染(如细菌从尿道外口上行进入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血行感染(如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病原体经血液循环到达尿路)等途径侵入尿路所致。比如,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引起尿路感染。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前列腺炎
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的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部、阴茎、肛周部、尿道、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阴囊、睾丸、腹股沟区等部位的不适。
排尿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等,排尿时可出现尿道灼热感,有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如尿线变细、排尿等待等。部分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可见尿道外口有少量稀薄分泌物,即“尿道滴白”现象。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但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头晕、乏力、失眠、焦虑、抑郁等,还可能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
尿路感染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可伴有耻骨上区疼痛或压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尿道炎: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尿痛以及尿道分泌物,分泌物多为浆液性或脓性;女性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尿频、尿急,尿道口可有红肿、少量分泌物。
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腰痛,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外观多为乳白色稀薄液体,白细胞计数>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数量减少,可伴有巨噬细胞等。若进行病原体培养,部分患者可培养出病原体,但也有很多患者培养结果为阴性。
尿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微异常,如少量白细胞等。
前列腺超声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回声不均匀、体积改变等,但超声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尿路感染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通常>5个/高倍视野,若有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还可出现红细胞增多,严重时可呈肉眼血尿。尿蛋白可呈弱阳性。
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若培养出病原菌,可明确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针对性用药。对于膀胱炎患者,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CFU/ml可确诊;对于肾盂肾炎患者,除了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CFU/ml外,还可伴有白细胞管型等。
血常规:肾盂肾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而膀胱炎和尿道炎患者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
四、影像学检查区别
慢性前列腺炎
经直肠超声:可观察前列腺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有助于发现前列腺有无炎性结节、钙化等情况,但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临床症状和前列腺液检查等综合判断。
CT或MRI:一般不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常规检查方法,当怀疑有前列腺脓肿等并发症时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以更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的病变情况。
尿路感染
超声检查:对于膀胱炎一般无明显特异性超声表现,而对于肾盂肾炎,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大小、形态有无异常,有无肾盂积水、肾结石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肾脏有无器质性病变。例如,肾盂肾炎患者可能出现肾脏体积增大、肾皮质回声增强等表现。
静脉肾盂造影:主要用于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可发现肾盂肾盏变形、缩窄,肾脏表面凹凸不平,双侧肾脏大小不等,有助于与慢性肾炎等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差异
慢性前列腺炎
一般治疗: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饮酒、辛辣食物等刺激,规律性生活,热水坐浴等物理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对于有排尿困难的患者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尿路感染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路,促进病原体排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
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疗程一般为3-7天(膀胱炎)或2周左右(肾盂肾炎)。对于单纯性膀胱炎,可选用呋喃妥因、磷霉素氨丁三醇等药物;对于肾盂肾炎,常需选用较强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头孢菌素类等。
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在两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也有不同影响。例如,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儿童尿路感染需要特别注意,应及时明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且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老年人慢性前列腺炎和尿路感染的治疗都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