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有多种表现,包括关节疼痛与肿胀(不同风湿病表现各异,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机制与自身免疫等有关)、晨僵(多数患者有,表现及机制因疾病而异)、皮肤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特征性表现,受多因素影响,机制与免疫反应等有关)、发热(多种风湿病可出现,表现及机制因疾病不同,如成人斯蒂尔病等)、乏力(普遍存在,受多因素影响,机制与炎症等有关)。
一、关节疼痛与肿胀
1.表现与特点
不同风湿病关节疼痛肿胀表现各异,类风湿关节炎常累及小关节,呈对称性、持续性疼痛肿胀,晨起时关节僵硬,一般持续30分钟以上,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畸形逐渐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关节痛也较常见,多为对称性,可累及手指关节等,部分患者伴肿胀。
年龄方面,儿童患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时关节疼痛肿胀特点不同,多有发热、皮疹等伴随症状,且关节症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女性在更年期后因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患骨关节炎等风湿病时关节疼痛肿胀风险可能增加,如膝关节骨关节炎,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与绝经后激素变化及日常活动等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如搬运工人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早且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有不良姿势习惯的人患脊柱关节病时脊柱关节疼痛肿胀风险增加。病史方面,有既往关节外伤史的人患创伤性关节炎时关节疼痛肿胀可能反复发作,且恢复较慢。
2.相关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释放增加,加重疼痛肿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紊乱,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症状。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骨质增生,关节周围炎症反应引起疼痛肿胀,软骨下骨硬化等改变也参与其中。
二、晨僵
1.表现与特点
多数风湿病患者有晨僵现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较为典型,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小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晨僵主要表现为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脊柱及腰骶部僵硬,活动后可缓解。
年龄上,儿童患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时晨僵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不同,有的儿童晨僵时间相对较短,但也会影响早晨的活动。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晨僵可能有一定波动,如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晨僵有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的人晨僵可能加重,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炎症调节等机制。病史方面,有慢性感染病史的人患风湿病时晨僵可能更明显,感染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加重晨僵等症状。
2.相关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是因为夜间睡眠时关节活动减少,炎症渗出物积聚,关节周围组织水肿,晨起后活动时炎症介质持续作用导致僵硬,随着活动炎症逐渐消退,僵硬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晨僵与脊柱关节的炎症、韧带附着点炎症等有关,夜间脊柱关节活动减少,炎症因子积聚,晨起后活动使炎症部分缓解,僵硬改善。
三、皮肤表现
1.表现与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特征性皮肤表现,如面部蝶形红斑,对称分布于双颊部和鼻梁部,日晒后加重。皮肌炎患者有眼睑紫红色皮疹,Gottron征(指关节伸面紫红色丘疹)等。硬皮病患者皮肤表现为硬化,早期水肿,后期皮肤增厚、变硬。
年龄上,儿童皮肌炎皮肤表现可能有特殊性,皮疹可能更明显且影响皮肤外观和功能。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皮肤表现可能因激素变化而改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时病情可能波动,皮肤表现可能加重。生活方式中,长期紫外线暴露人群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皮肤表现的风湿病风险增加,皮肤暴露部位易出现红斑等表现。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患有皮肤表现的风湿病风险较高,且皮肤表现可能更典型。
2.相关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红斑是由于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血管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导致红斑出现,日晒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红斑,因为紫外线可损伤皮肤细胞,促进自身抗原暴露,加重免疫反应。皮肌炎皮疹是免疫介导的皮肤肌肉炎症,自身抗体攻击皮肤和肌肉组织,引起皮肤炎症性改变。硬皮病是自身免疫导致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化,合成过多胶原纤维,使皮肤硬化,同时血管病变导致皮肤血液循环障碍等参与皮肤表现。
四、发热
1.表现与特点
许多风湿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如成人斯蒂尔病,以高热为突出表现,体温可达39℃以上,常呈弛张热,伴皮疹、关节痛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病情活动时发热可能加重。
年龄方面,儿童患川崎病时发热是重要表现,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5天以上,且伴有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等表现。女性在月经周期时,若本身有风湿病,发热可能与激素变化影响免疫状态有关,如类风湿关节炎女性患者月经前后发热可能有变化。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熬夜等使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患风湿病时发热更易出现且可能更难控制,因为免疫力降低利于病原体或自身免疫反应活跃导致发热。病史方面,有感染病史未完全控制的人患风湿病时发热可能反复,如结核病史患者患风湿性关节炎时可能因结核复发或自身免疫反应加重而发热。
2.相关机制
成人斯蒂尔病发热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大量释放有关,这些炎症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是自身免疫紊乱,免疫复合物形成及炎症反应导致机体产热增加,体温调节失衡引起发热。川崎病发热是血管炎病变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引起发热及全身炎症反应。
五、乏力
1.表现与特点
风湿病患者普遍存在乏力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感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有乏力表现,且乏力程度与病情活动相关,病情活动时乏力加重。
年龄上,儿童患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时乏力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如玩耍时间减少等。女性在更年期时,因激素变化等因素,乏力症状可能更明显,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身体代谢等变化有关。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患风湿病时乏力更显著,因为运动不足会使肌肉力量下降、体能降低,而风湿病本身也会导致乏力,形成恶性循环。病史方面,有慢性疾病病史导致长期消耗的人,如糖尿病病史患者患风湿病时乏力可能更严重,因为基础疾病已使身体处于消耗状态,再加上风湿病的影响。
2.相关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乏力是由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消耗能量,自身抗体等物质影响机体代谢,同时患者常伴发热等症状,进一步加重乏力。类风湿关节炎乏力与炎症导致的全身代谢改变有关,炎症状态下身体处于高消耗状态,能量代谢紊乱,且患者睡眠质量可能受影响,进一步加重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