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是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致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的全身性疾病,发病与粉尘吸入沉积、肺组织纤维化反应及职业、个体因素相关,有呼吸系统和全身症状,诊断靠职业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预防包括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措施。
一、尘肺的定义
尘肺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不同行业产生的粉尘成分各异,如煤矿行业产生的煤尘、金属冶炼行业产生的金属粉尘等。
二、尘肺的发病机制
(一)粉尘的吸入与沉积
吸入过程:劳动者在工作时,通过呼吸将生产性粉尘吸入呼吸道,粉尘可到达呼吸道的不同部位,粒径较大的粉尘多沉积在上呼吸道,而粒径较小的粉尘(一般小于5μm)可到达肺泡区并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
沉积机制:粉尘在呼吸道的沉积与气流的运动、粉尘的粒径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湍流区域(如呼吸道的分叉处),较大粒径的粉尘易发生惯性冲击沉积;在层流区域,较小粒径的粉尘易发生扩散沉积等。
(二)肺组织的纤维化反应
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的粉尘会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这些物质会激活肺内的成纤维细胞,使其增殖并合成大量的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肺组织的胶原纤维沉积,逐渐发生纤维化。长期的粉尘暴露会使肺组织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肺的顺应性降低,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三、尘肺的常见病因
(一)职业因素
矿山开采:煤矿开采过程中,工人长时间接触煤尘,易患煤工尘肺;金属矿山开采时,接触到的金属粉尘可导致金属尘肺等。例如,在一些小型的非正规矿山企业,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工人患尘肺的风险较高。
建材行业:如石材加工、水泥生产等行业,工人接触到石英粉尘、水泥粉尘等。在石材加工过程中,切割、打磨等工序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长期吸入可引发矽肺(属于尘肺的一种,主要由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等。
化工行业:某些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如颜料、橡胶加工等行业产生的粉尘,也可能导致工人患尘肺。
(二)个体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工龄较长的劳动者相对更易患尘肺,因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粉尘的累积暴露量增多。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粉尘的易感性也有差异,年轻人的肺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大量粉尘暴露也会对其肺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性别: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尘肺的发病,但在不同行业中,男女劳动者的暴露情况可能不同,如在一些男性为主的矿山、建筑等行业,男性尘肺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但这主要是由职业暴露差异导致,而非性别本身的生物学差异直接引起。
生活方式:吸烟会增加尘肺患者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清除功能,使粉尘更易在肺内潴留,从而加重肺组织的纤维化进程。
基础病史:本身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的劳动者,患尘肺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因为基础疾病已经影响了呼吸道和肺的正常功能,再加上粉尘的刺激,会进一步破坏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四、尘肺的临床表现
(一)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早期尘肺患者多为轻微咳嗽,随着病情进展,咳嗽可能会加重,且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黏液痰。如果合并呼吸道感染,咳嗽会明显加重,痰量增多且可变为脓性。
咳痰:咳痰量一般不多,多为晨起时咳出少量黏液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呈黄色脓性痰。
呼吸困难:是尘肺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且呈进行性加重。早期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出现气短,随着病情发展,在轻体力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由于肺组织纤维化导致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二)全身症状
患者可出现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由于肺部疾病影响了机体的氧供,导致全身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这些非特异性的全身表现。
五、尘肺的诊断
(一)职业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史是诊断尘肺的重要依据。包括患者的工作年限、从事的具体工种、工作环境中粉尘的种类、浓度及防护措施等情况。例如,要明确患者是否在粉尘浓度高、防护不到位的环境中工作了较长时间,这对于判断是否有尘肺的发病风险至关重要。
(二)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全身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患者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干湿啰音等。晚期尘肺患者可能出现胸廓畸形等体征。
(三)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尘肺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期尘肺患者的胸部X线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小阴影,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阴影等典型的尘肺影像学改变。
胸部CT检查:对于早期尘肺的诊断比胸部X线更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内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胸部X线不易察觉的小病灶等。
(四)肺功能检查
尘肺患者的肺功能检查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活量、肺总量等降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等。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肺功能受损的程度,对于病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六、尘肺的预防
(一)工程防护措施
通风除尘:在产生粉尘的工作场所,采用有效的通风设备,如局部通风、全面通风等,及时将粉尘排出工作环境。例如,在矿山的矿井中安装通风系统,保持井下空气的流通,降低粉尘浓度。
密闭尘源:对产生粉尘的设备进行密闭处理,减少粉尘的外逸。如在水泥生产的粉磨环节,采用密闭的设备和管道输送系统,防止水泥粉尘泄漏。
湿式作业:对于一些可以用水作业的工艺,采用湿式作业的方法来减少粉尘的产生。例如,在石材切割时采用湿式切割,使粉尘与水混合后沉降,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
(二)个人防护措施
呼吸防护:劳动者应佩戴合适的呼吸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根据工作环境中粉尘的种类和浓度选择相应防护等级的呼吸防护用品。例如,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应佩戴具有较高过滤效率的防尘口罩或防毒面具。
个人卫生:工作后要及时更换工作服,洗澡,清除身体上附着的粉尘,减少粉尘在体表的残留和进一步被吸入体内的可能。
(三)职业健康监护
上岗前体检:用人单位应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包括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等,以掌握劳动者上岗前的健康状况,排除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从事粉尘作业。例如,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员不应从事粉尘作业。
在岗期间体检:定期组织接触粉尘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一般每年或每2年进行一次,及时发现早期尘肺患者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工龄较长的劳动者,要增加体检的频率和检查项目的细致程度。
离岗时体检:劳动者离开粉尘作业岗位时,用人单位应组织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保障劳动者离岗后的健康权益,同时也为劳动者的后续健康追踪提供基础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