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不同部位尿结石在解剖、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上有异同。肾结石局限于肾脏,症状有腰腹疼痛、血尿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其他部位尿结石各有特点。预防均需大量饮水、合理饮食,肾结石需个体化,其他部位有各自特殊预防,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概念
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是尿液中的矿物质结晶沉积在泌尿系统内形成的,其形成与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尿液酸碱度改变、尿路梗阻、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肾结石:是尿结石的一种,特指发生在肾脏的结石,是由于肾脏内形成晶体物质的异常积聚所致,主要成分有草酸钙、磷酸钙、尿酸、胱氨酸等。
二、解剖部位差异
尿结石:涵盖泌尿系统多个部位,除了肾脏,还包括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结石,不同部位的尿结石有各自的解剖位置特点,如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位,结石易停留于此;膀胱结石位于膀胱内,尿道结石位于尿道内。
肾结石:局限于肾脏内,肾脏是位于腰部脊柱两侧的成对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肾结石在肾脏的肾盂或肾盏内形成。
三、症状表现异同
(一)相同症状
疼痛:两者都可能引起疼痛,肾结石和其他部位的尿结石都可导致腰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烈绞痛。例如,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刺激尿路黏膜,可引起平滑肌痉挛,导致剧烈的肾绞痛或输尿管绞痛等。
(二)不同症状
尿结石:不同部位尿结石有不同伴随症状,如膀胱结石患者可能有排尿中断、排尿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结石在膀胱内活动,堵塞尿道内口导致排尿中断;尿道结石患者可出现排尿费力、点滴状排尿,甚至血尿、尿道异物感等。
肾结石:除了腰腹部疼痛外,肾结石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反射性引起胃肠道症状。
四、诊断方法区别
(一)影像学检查
尿结石:不同部位尿结石影像学检查有差异,对于输尿管结石,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尿管内的强回声光团伴声影,但在肠道气体较多时可能影响检查效果;CT检查对于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等;膀胱结石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内的强回声团,且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尿道结石可通过尿道X线平片等检查发现。
肾结石:超声检查是肾结石常用的筛查方法,能显示肾脏内的结石回声及有无肾积水等情况;CT检查是诊断肾结石的重要方法,可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肾脏实质和肾盂肾盏的改变等;静脉肾盂造影可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以及结石对尿路的影响,显示结石所致的尿路形态改变等。
(二)实验室检查
尿结石:一般检查患者尿液,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如合并感染时尿中白细胞增多,通过尿液生化分析可了解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等,但不同部位尿结石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辅助诊断,重点还是影像学检查。
肾结石:实验室检查除了尿液检查外,还可进行血液检查,如测定血钙、血磷、尿酸、肌酐等,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因为代谢异常是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高钙血症患者易发生含钙肾结石。
五、治疗原则差异
(一)肾结石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对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0.6cm)、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的肾结石,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适当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结石的排出;同时可根据情况使用药物辅助排石,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对于尿酸结石等代谢性结石,还可使用药物调节尿液酸碱度等。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肾结石(直径大于0.6cm)、保守治疗无效、合并尿路梗阻或感染等情况的肾结石,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利用冲击波聚焦后击碎体内的结石,使其随尿液排出;经皮肾镜取石术,通过经皮肤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利用肾镜取出结石;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等,适用于一些复杂部位的肾结石。
(二)尿结石其他部位治疗原则
输尿管结石:小于0.6cm的输尿管结石可先尝试保守治疗,方法同肾结石保守治疗;大于0.6cm的输尿管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等治疗,输尿管镜取石术是通过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后进行碎石或取石。
膀胱结石:较小的膀胱结石可通过膀胱镜取石或碎石,如采用钬激光碎石等方法;较大的膀胱结石则可能需要开放性手术取石。
尿道结石:前尿道结石可尝试向尿道内注入润滑油,轻轻推挤、钩取或用钳子取出;后尿道结石可将其推入膀胱,按膀胱结石处理。
六、预防措施异同
(一)相同预防措施
大量饮水:无论是肾结石还是其他部位的尿结石,大量饮水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日保证充足的尿量,一般要求尿量在2000-3000ml以上,以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应养成多饮水的习惯,例如儿童应鼓励其多饮水,避免尿液浓缩;成年女性由于尿道较短等特点,更要注意多饮水预防尿结石;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或代谢异常的人群,更需增加饮水量。
合理饮食:都需要注意饮食调节,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高钙食物的摄入。例如,避免大量食用菠菜、苋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因为嘌呤代谢产物是尿酸,尿酸结石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对于含钙结石患者,不宜摄入过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但也不宜过度限制钙的摄入,以免影响骨骼健康,应适量摄入。
(二)不同预防措施
肾结石特殊预防:对于肾结石患者,尤其是代谢性肾结石患者,需要进一步根据代谢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预防。如果是高钙血症引起的肾结石,需要治疗原发性疾病,控制血钙水平;如果是尿酸结石患者,除了低嘌呤饮食外,还可使用药物调节尿酸代谢,如别嘌醇等抑制尿酸生成;对于胱氨酸结石患者,需要碱化尿液等治疗。
尿结石其他部位特殊预防:对于膀胱结石,还需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尿路感染,因为感染是膀胱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尿道结石,要注意避免尿道异物等情况,如儿童避免将小物件放入尿道等。
不同年龄人群在尿结石和肾结石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防中都有不同特点,儿童尿结石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有关,在预防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评估,选择相对安全、创伤小的治疗方式等。性别方面,女性尿道短,易发生尿道结石,在预防和诊断治疗时要关注女性的生理特点;男性肾结石和其他部位尿结石的发生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如长期久坐、不爱运动的人,尿结石发生风险较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运动等。有泌尿系统病史或代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是尿结石和肾结石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个体化的预防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