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发,其症状包括感觉异常相关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如老年、病程长等患者易出现,表现为足部对刺激感知迟钝)和感觉过敏(如年轻、病程短但控制不佳等患者易出现,表现为对正常刺激过度反应);血管病变相关的皮肤改变(如老年、长期吸烟、病程长且控制不佳等患者易出现,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色泽改变等)和足部温度改变(如老年、生活在寒冷环境、病程长且血管病变严重等患者易出现,表现为足部温度低于正常);感染相关的局部表现(如老年、个人卫生差、血糖控制不佳等患者易出现,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和全身表现(如老年、女性、生活方式不健康、病程长并发症多等患者易出现,表现为发热、寒战、乏力等,严重可致感染性休克)。
一、感觉异常相关症状
1.感觉减退或丧失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进展可能更易出现感觉减退,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修复能力下降,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的损害更容易累积。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足部的温度、疼痛等刺激,对微小的损伤不易察觉。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糖尿病患者若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在早期就会出现足部对触觉等感觉的敏感度降低,可能与女性对自身身体感觉变化相对更关注有关,但这并非绝对的性别差异导致的特异性症状。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发生风险高,感觉减退出现更早。比如长期久坐、很少进行足部感觉锻炼的患者,足部感觉神经受损后,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明显。
病史影响: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发生率较高,感觉减退或丧失的概率更大。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环境持续损伤神经纤维,随着时间推移,神经病变逐渐加重。
具体表现:患者可能感觉足部麻木、刺痛、灼热感等异常感觉逐渐消失,对疼痛、温度、压力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例如,用温水泡脚时,无法准确感知水温,容易被烫伤,因为不能及时感觉到水温过高。
2.感觉过敏
年龄因素:在一些年轻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糖尿病病程较短但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感觉过敏。年轻患者神经对高血糖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导致感觉过敏。比如部分年轻糖尿病患者足部对轻微的触碰就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感觉过敏,但可能在不同个体上表现程度略有不同。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如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加重感觉过敏。长期精神紧张的糖尿病患者,神经敏感性可能升高,更容易出现足部感觉过敏。
病史影响:糖尿病病程较短但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感觉过敏相对更易出现。因为血糖波动大对神经的刺激更频繁,导致神经处于高敏状态。
具体表现:足部对正常的衣物摩擦、轻微的触碰等刺激产生过度的反应,患者会感觉足部异常疼痛、不适,即使是很轻的接触也会让患者难以忍受。
二、血管病变相关症状
1.皮肤改变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病变更易发生,皮肤改变也更明显。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快,足部血管受累后,皮肤营养供应不足,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差等情况。例如,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可能像砂纸一样粗糙,缺乏水分和弹性。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女性糖尿病患者若合并血管病变,皮肤干燥、色泽改变等情况可能与女性皮肤本身的一些特性有关,比如女性皮肤相对较薄,血管病变对皮肤的影响可能更易观察到色泽的变化等。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的糖尿病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管病变,导致足部皮肤缺血更严重,皮肤色泽改变更明显。长期吸烟的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可能呈现苍白或发绀等异常色泽。
病史影响: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皮肤改变显著。如病程超过15年,且未良好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会出现明显的缺血表现,如皮肤干燥、脱屑、色泽异常等。
具体表现:皮肤干燥、脱屑,色泽改变,可表现为苍白、发绀或暗红等。皮肤弹性降低,失去正常的光泽,严重时可能出现溃疡等情况。例如,足部皮肤可能变得很干燥,容易出现裂纹,颜色呈现不正常的暗红色,提示足部血液循环不良。
2.足部温度改变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功能减退,足部温度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足部温度异常。老年患者足部可能比正常温度低,因为血管病变导致血液灌注不足,产热减少。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糖尿病患者若足部血管病变,可能在感知足部温度时更关注,比如女性可能更早发现足部较对侧温度低的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寒冷环境下未注意足部保暖的糖尿病患者,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足部缺血,导致足部温度降低。例如,在寒冷冬天,不注意足部保暖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温度会明显低于正常。
病史影响:糖尿病病程长且血管病变严重的患者,足部温度改变更明显。如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足部温度会显著降低,甚至比健康足部温度低数度。
具体表现:足部温度低于正常,触摸时感觉发凉,与对侧足部或正常足部相比温度有明显差异。
三、感染相关症状
1.局部表现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感染容易扩散。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发生足部感染时,可能局部红肿热痛表现不如年轻患者明显,但感染可能迅速向深部组织蔓延。例如,老年糖尿病足感染时,足部红肿可能不严重,但可能很快出现化脓、坏疽等情况。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的局部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程度和部位等,但女性糖尿病患者若合并足部真菌感染,可能因足部多汗等情况更易发生,局部会出现瘙痒、红斑、脱屑等表现。
生活方式影响:个人卫生习惯差的糖尿病患者,如不经常清洁足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例如,长期不洗脚,足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病史影响:糖尿病控制不佳,血糖长期较高的患者,感染风险高,一旦发生感染,局部症状可能更严重。如血糖持续>10mmol/L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足患者,感染部位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
具体表现: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发热,可伴有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出现溃疡、坏疽等。例如,足部某一部位出现红肿,按压有疼痛,随后可能有脓液流出,溃疡面逐渐扩大等。
2.全身表现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全身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而不像年轻患者那样出现高热、寒战等典型全身感染症状。比如老年糖尿病足感染时,体温可能仅轻度升高,在37.5-38℃左右,同时伴有疲倦、食欲减退等表现。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糖尿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因体质等因素,全身症状恢复相对较慢。例如,女性糖尿病足感染后,发热消退时间可能比男性长一些。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如营养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感染后全身状况更差。长期营养不良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影响感染的恢复。
病史影响: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的患者,感染后全身状况更差。如糖尿病合并肾病、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加重、肾功能恶化等全身表现,使病情更加复杂。
具体表现: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障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