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与中枢性尿崩症的区别主要是病因机制不同、临床表现特征、诊断与治疗路径等。
1.病因机制不同
中枢性尿崩症源于下丘脑-垂体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常见诱因包括颅咽管瘤、垂体手术损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性尿崩症则是肾脏对ADH不敏感,即使ADH水平正常或升高,肾小管仍无法重吸收水分,病因涉及遗传突变、药物损伤或慢性肾病。
2.临床表现特征不同
两者均以多尿、烦渴、低比重尿为核心症状,但肾性尿崩症多在婴幼儿期发病,症状更重,易出现高渗性脱水、智力发育迟缓;中枢性尿崩症发病年龄跨度大,儿童多因肿瘤引发,成人常见于外伤或感染后,脱水风险相对较低。
3.诊断与治疗路径不同
禁水-加压素试验是关键鉴别手段,中枢性患者注射外源性ADH后尿渗透压显著上升,而肾性患者无反应。治疗上,中枢性尿崩症以医嘱使用去氨加压素替代治疗为主,肾性尿崩症则需限钠、补钾,遵医嘱联合氢氯噻嗪减少尿量,继发性患者需针对原发病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