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原因可能包括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下尿路梗阻、泌尿系统感染、医源性因素或外部压迫等。
1、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
胚胎期膀胱输尿管连接处发育缺陷是主要原因,如黏膜下输尿管过短、输尿管开口异位、膀胱三角区肌肉薄弱等。这些异常导致抗反流机制失效,尿液易逆流至输尿管,常见于婴幼儿,部分患儿可随年龄增长自愈。
2、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脊柱裂、糖尿病神经病变)或损伤会破坏膀胱与输尿管的协调运动,导致逼尿肌收缩无力或括约肌功能失调。排尿时压力异常升高,迫使尿液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
3、下尿路梗阻
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或肿瘤等病变阻塞尿液排出通道,膀胱内压力持续升高。当压力超过输尿管与膀胱连接处的抗反流阈值时,尿液被迫逆流,长期可引发反流性肾病。
4、泌尿系统感染
反复发作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感染会引发膀胱黏膜水肿、输尿管开口松弛,甚至破坏抗反流结构的完整性。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反流可缓解,但严重感染可能遗留永久性反流。
5、医源性因素或外部压迫
尿路手术(如前列腺切除、输尿管镜检)、肿瘤压迫或留置双J管等操作可能损伤输尿管口或膀胱三角区,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反流。此外,妊娠期子宫压迫膀胱也可能诱发反流。
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或腰腹部疼痛等症状,或体检发现尿液异常,应及时前往泌尿外科就诊。医生将通过B超、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因,并根据反流程度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矫正或定期随访,以预防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