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在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药物差异等方面不同。
1.病因与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发病机制为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针对自身关节组织的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攻击滑膜组织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导致关节破坏和畸形。风湿性关节炎则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属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链球菌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与关节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关节滑膜和周围组织炎症。
2.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以对称性、持续性小关节(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炎症为特征,表现为晨僵(持续≥1小时)、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症状多为游走性、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受累,表现为红肿、灼热、疼痛,但无关节破坏。
3.药物差异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以控制炎症、延缓关节破坏、改善功能为目标,需长期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联合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IL-6抑制剂)或小分子靶向药(如JAK抑制剂)。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以消除链球菌感染、控制炎症反应为主,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苄星青霉素)清除病原体,NSAIDs(如布洛芬)和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缓解关节症状。心脏炎患者需延长糖皮质激素疗程,并定期监测心功能。
早期规范治疗可使50%~70%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但未经治疗者2年内关节破坏率可达50%。长期管理需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如DAS28评分)、关节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