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是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临床表现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常出现小关节(如手指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的对称性肿胀、疼痛,晨僵现象较为常见,晨僵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且活动后不能迅速缓解。
2.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约60%-70%,但它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的指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出现阳性,年龄较小的儿童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相对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较高,可达90%以上,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其阳性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中该抗体的检测意义类似,但儿童患者检测时需注意样本采集等操作的规范性。
3.影像学检查
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改变,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生活方式中过度活动等可能影响X线对关节情况的判断,病史中有关节损伤等情况时X线表现可能不典型。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是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急性期需休息,避免受累关节过度活动,以减轻关节负担,年龄较小的儿童休息时需保证舒适的生活环境,功能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合其年龄和病情的简单关节活动,如婴儿期可适当进行轻柔的肢体活动,学龄儿童可进行简单的关节屈伸等小范围活动,生活方式中要避免过度劳累关节,病史中有严重关节病变时休息和锻炼方式需调整。
2、物理治疗
可采用热敷、冷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症状,热敷适用于缓解慢性疼痛和肌肉紧张,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消肿止痛,不同年龄人群热敷和冷敷的温度及时间需谨慎把握,儿童患者物理治疗时需有专人监护,避免烫伤或冻伤,生活方式中环境温度变化可能影响物理治疗效果,病史中有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时需调整物理治疗方式。
3、药物治疗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等,具有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另外,对于病情较难控制的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可能会使用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前需进行严格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