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手术治疗及病因治疗来应对。药物治疗有局部用抗生素溶液、粉剂及全身用抗生素;手术包括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及改良乳突根治术;病因治疗需积极治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儿童患者治疗需特殊考量。
一、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抗生素溶液: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来发挥抗菌作用,适用于鼓膜穿孔的患者,能直接作用于中耳局部感染部位,改善中耳炎症状况。
抗生素粉剂:用于穿孔小、脓液较少时,可吹入少量抗生素粉剂,如氯霉素粉剂等,但现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因为粉剂可能会堵塞穿孔影响引流等情况。
2.全身用药
抗生素:对于感染较重、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选用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能针对性地杀灭引起中耳感染的细菌,一般口服给药适用于感染程度相对较轻、患者能口服药物的情况,而注射给药适用于感染严重、不能口服或口服效果不佳的患者。
二、手术治疗
1.鼓膜修补术
适用于鼓膜紧张部穿孔、中耳炎症已静止且咽鼓管功能良好的患者。通过手术修复鼓膜穿孔,可改善听力,防止中耳再次感染。手术方法是将合适的鼓膜修补材料移植到穿孔处,使其愈合,恢复鼓膜的完整性,从而改善中耳的传音功能,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尽量减少对儿童听力发育的影响。
2.乳突根治术及改良乳突根治术
适用于骨疡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等。乳突根治术是将中耳、乳突内的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包括胆脂瘤、肉芽、病变的骨质等;改良乳突根治术则是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中耳的传音结构,以提高患者的听力。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其乳突发育等特点,操作需更加精细,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恢复情况,包括听力恢复、耳部感染控制等情况。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因为这些病灶性疾病可能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诱因,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可以减少中耳感染的复发机会。对于儿童腺样体肥大患者,腺样体肥大可能会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通气引流,从而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所以及时治疗腺样体肥大对预防和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非常重要。
2.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应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在洗澡、游泳时可使用耳塞等防护用品。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这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儿童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预防疾病复发。另外,要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腔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