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由病原体入侵血液循环繁殖产毒引发,不同人群有不同易患因素,儿童免疫等发育不完善、脐部等易感染,老年人器官免疫功能衰退且有基础病等,免疫缺陷人群因免疫受破坏易感染,医院内侵入性操作及耐药菌传播也增加败血症风险。
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的机制
细菌进入血液后,会大量繁殖,细菌表面的一些结构成分以及其产生的毒素等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应对过程中会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当炎症反应过度时,就可能导致败血症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比如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是重要的致病物质,它可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多种细胞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为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不同人群感染败血症的易患因素差异
儿童群体: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血-脑屏障、血-肝屏障等也未发育成熟。例如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容易侵入的部位,如果脐部护理不当,细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儿童患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后),病毒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使细菌更容易继发感染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而且儿童好动,皮肤黏膜容易受伤,也是增加感染风险的因素。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比如T细胞功能减退等。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其血管病变等会影响组织的血液供应,使机体更易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发展为败血症;老年人皮肤变薄、弹性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破损等情况,细菌容易侵入。
免疫缺陷人群:像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包括细菌、真菌等。患者可能因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等情况,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被抑制,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大幅下降,也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
医院相关因素导致的感染败血症风险
在医院环境中,一些侵入性操作也会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比如留置导尿管,导尿管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屏障,细菌容易沿着导尿管侵入泌尿系统进而进入血液;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细菌可通过导管尖端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接受大手术的患者,手术创面大,机体抵抗力在术后短期内下降,且手术过程中可能有细菌污染等情况,都容易引发败血症。另外,医院内耐药菌的传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耐药菌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一旦感染,治疗难度大,且容易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