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的综合处理包括休息制动,不同年龄患者要求有别;物理治疗包含急性期冷敷、过后热敷及冲击波治疗,特殊人群需谨慎;药物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感染性骨膜炎用抗生素,不同人群用药需注意;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性和应力性骨膜炎分别采取对应措施;炎症控制后进行康复锻炼,不同年龄人群锻炼有不同要求,均有助于骨膜炎恢复。
物理治疗
冷敷与热敷:在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初期的1-2天内),可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轻局部的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而在急性期过后,可改为热敷,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吸收。对于儿童,冷敷和热敷时要注意温度的把控,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防止造成不良后果。
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它可以刺激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促进炎症的消退。有研究表明,冲击波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代谢能力。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患有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不适合该治疗,儿童在进行冲击波治疗时需谨慎评估其适应证和耐受性。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但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特别谨慎,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等风险,需密切关注自身情况。
病因治疗
感染性骨膜炎的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骨膜炎,如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严格遵循用药规范。
应力性骨膜炎的治疗:如果是由于长期过度运动等引起的应力性骨膜炎,需要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比如跑步爱好者出现胫骨应力性骨膜炎,要减少跑步的距离和速度,增加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等。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调整的幅度和方式不同,儿童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调整运动,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逐步调整运动计划。
康复锻炼
在炎症得到一定控制后,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等长收缩锻炼可以保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康复锻炼要在家长和专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加重病情;老年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身体耐受程度逐步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康复锻炼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骨膜炎的恢复,但要注意锻炼的时机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