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时患者无疼痛,麻醉消退后会逐渐感痛,1-2天较明显,疼痛程度受患者自身(痛阈、基础健康状况)和手术(范围、方式)因素影响,可通过药物(非甾体类、阿片类)和非药物(体位调整、心理疏导)缓解,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谨慎处理疼痛,老年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来缓解疼痛。
影响疼痛感受的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痛阈:不同患者的痛阈不同,痛阈较低的患者可能会感觉术后疼痛更为明显。例如,一些女性患者可能相对男性患者痛阈稍低,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很大。
基础健康状况: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术后的恢复,进而对疼痛的感受产生一定影响。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可能会使疼痛持续时间相对延长。
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范围:如果鼻息肉范围较广,手术切除范围大,那么术后疼痛可能会相对更明显。因为手术对鼻部组织的损伤较大,恢复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反应等会更强烈。
手术方式:不同的鼻息肉手术方式,对组织的损伤程度不同,也会影响术后疼痛。例如,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相对传统手术对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疼痛可能会相对轻一些。
术后疼痛的缓解措施
药物缓解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发挥镇痛作用。例如布洛芬等,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
阿片类镇痛药:如果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有效缓解疼痛,在必要时可能会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但会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阿片类镇痛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
非药物缓解
体位调整:患者可以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鼻腔分泌物的引流,同时也可以减轻头部充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心理疏导:患者术后可能会因为对疼痛的担忧等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可能会加重对疼痛的感受。通过心理疏导,如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焦虑情绪,也有助于减轻疼痛带来的不适。例如,向患者解释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恢复过程,消除其紧张情绪。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患者
儿童鼻息肉患者进行手术时同样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无疼痛感受。术后儿童可能因为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更加密切地观察。要注意儿童的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安抚。同时,儿童的恢复情况与成人不同,术后疼痛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玩具等转移其注意力来缓解对疼痛的关注。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术后疼痛缓解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使用药物缓解疼痛时,要注意药物对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考虑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的影响,可能需要选择对这些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